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力光 《收藏》2010,(6):130-136
西安碑林迄今已有920多年的悠久历史,向以收藏碑刻享誉海内外。院内碑石林立,名碑荟萃,所藏各类碑刻达4000余方,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圣殿”。与这4000余方碑刻藏品相映生辉的是同时收藏的众多古代石刻艺术品,它们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和其他石刻三大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佛教石刻造像,总数达400余种,不仅时代跨度大、品类丰富、工艺精湛,而且其造型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曹淦源 《收藏界》2011,(10):89-94
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与北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类碑石、墓志、摩崖石刻四类镌刻字体,统称为魏碑体。在遍布齐地、风格多样的魏体中,龙门造像题记诸品时代早.集中于一处.有著名的四品、二十品等。清代中叶,北魏碑风行书坛。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研究巴蜀石刻造像之中军事体育活动,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大足地的石门山石刻造像区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石门山石刻造像的军事文化内容通过造像人物的外形与所持兵器进行了很好的表达,同时在其造像之中有游枪与对练这两个典型的军事体育刻画.石门山石刻造像军事运用了超写实的手法突出了两宋时期的军事文化内容与统治阶级对于军事建设的态度,更突出了当时人们对于南宋军队强兵力武的一种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金申 《收藏》2014,(8):146-150
随着清乾隆、嘉庆时期以来考据学的兴起,文人的兴趣多转向碑版石刻,而许多造像碑、石窟造像又多有题记,故清代的金石书内连带也著录了许多佛造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的佛造像为世界所注目也不过是近七八十年的事。如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以及30年代瑞典喜仁龙《中国佛教雕刻》等,都是最早利用摄影技术向世界介绍中国佛教雕刻的大型图录。  相似文献   

5.
任旭华 《收藏界》2015,(1):110-112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佛造像残碑。石碑上半部残断,仅存三分之二强;原碑四面刊刻,碑阳已不存图案,唯存三面。此石碑侧面尤为精美,且保存较好,碑阴及另一侧则漫漶不清,然碑侧残存之发愿文数行为此碑之命名及断代提供一些信息。碑阴上部残存释迦像之衣摆,有一跣足尚能清晰看到,左部造一思维菩萨,菩萨右侧龛内佛  相似文献   

6.
6月18日《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为重庆市大足县境内73处大小石窟区、5万余躯石刻造像的总称。始于唐代,历经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以北山和宝顶两处的摩崖造像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巴蜀地区石刻造像之中体育遗迹的文化内涵,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四川、重庆等地的石刻造像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得出了巴蜀石刻造像之中的体育遗迹是受到了唐宋时期军事战争、宗教文化、统治阶级与社会意识形态等四个方面的重要影响而形成的。巴蜀石刻造像中的体育遗迹是古时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8.
王立梅 《收藏》2008,(3):176-179
1月9日,一尊流失海外14年的北齐石刻菩萨造像回归山东,入藏山东省博物馆。此造像通高120.5厘米,1994年在山东省被盗。1995年,造像被日本宗教组织神慈秀明会通过正规交易渠道以200万美元从英国购得,并收藏,陈列于下属的美秀博物馆。2000年,国家文物局与日本神慈秀明会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磋商和谈判,最终日方愿以中日友好关系大局为重,无偿归还造像;中国也同意造像在美秀博物馆借展至2007年,在该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活动结束后运回山东。原国家文物局外事办公室主任王立梅女士即是这一事件的亲历亲为者。载有这段经历的《挚爱与奉献——我所参与的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一书亦在当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现节取一段,与读者分享造像回归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付卫杰 《收藏》2013,(7):122-125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这一发现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窖藏出土各类佛、菩萨造像400余尊,因数量多、种类繁、雕刻精美、贴金彩绘保存好、跨越时间长而备受关注。出土的大部分造像为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而高浮雕背屏式造像是这一时期最具时代艺术特色的造像形式之一。尤其是背屏造像上部雕刻的飞天,其清秀的面容,动人的微笑,飘  相似文献   

10.
摩崖石刻     
贾关法 《上海集邮》2008,(12):15-16
摩崖石刻是石刻的一个类别,利用天然石壁来刻文的艺术形式。狭义的摩崖石刻专指石刻文字,广义的摩崖石刻还包括造像。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摩崖石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平添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王文耀  付梅林 《收藏》2010,(12):66-67
岐山县博物馆收藏有一组3件隋代汉白玉造像,为一佛二菩萨。其玉质洁白,造型精美,雕刻细腻,为汉白玉造像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2.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西120公里处大足县境内。始建于初唐。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分布于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等地。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邮政局于2002年6月18日发行2002-13《大足石刻》邮票和小型张共5枚,邮票图案分别是:北山·日月观音、北山·普贤菩萨、宝顶山·华严三圣、石门山·三皇洞造像。小型张邮票为宝顶山·千手观音。以5枚邮票制作的极限明信片,展现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国之精华。  相似文献   

13.
张晓彬 《收藏》2014,(21):126-133
山东广饶县位于鲁北平原,处于黄河三角洲南缘,古济水的入海处,是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教文化兴盛发达之地,出土有一批形体较大的佛教石造像碑。雕刻的内容组合有:一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等。这批造像大部分无题记,故不明确切的雕刻时间。除永宁寺造像和张淡造像,还残留有刻记,知前者为东魏天平四年(537年)造,后者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造外,其余的只能依据题材、纹饰内容及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张强  秦航 《收藏》2014,(8):118-123
陕西堪称中国石刻艺术的长廊,拥有诸多国宝级珍品,比如秦代峄山刻石,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陕北画像石,碑林所藏大夏石马;唐代昭陵六骏、乾陵蹲狮、安国寺密宗造像;宋代北钟山石窟造像等,这些石刻艺术品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据着十分霭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高功 《收藏界》2014,(12):116-116
初冬季节,西安钟鼓楼博物馆与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在钟楼联合举办"木人石心——西安民间收藏石刻展",共展出60余件从北魏到唐宋的石刻艺术品。展期从11月9日开始,至2015年1月20日结束,展出的60余件石刻作品主要包括石佛造像、石刻人物、石狮等。这些古代石刻艺术品虽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览的石刻艺术品由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提供,充分展示了陕西民间博物馆的实力和民间收藏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钱邦伦 《钓鱼》2011,(24):48-49
重庆大足,不仅石刻造像精美众多,饮誉中外,而且水库溪流星罗棋布,鱼类资源丰富,被誉为石刻之乡、鱼米之乡。汽车69队职工杨昌乾,今年七十有四,曾当过空军,翱翔蓝天,回归巴蜀后当了驾驶员,人们谐称他洋(杨)司机。杨昌乾是一位垂钓鲤鱼的行家里手,在石刻之乡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7.
重庆大足,不仅石刻造像精美众多,饮誉中外,而且水库溪流星罗棋布,鱼类资源丰富,被誉为石刻之乡、鱼米之乡。汽车69队职工杨昌乾,今年七十有四,曾当过空军,翱翔蓝天,回归巴蜀后当了驾驶员,人们谐称他洋(杨)司机。杨昌乾是一位垂钓鲤鱼的行家里手,在石刻之乡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8,(5)
正陕西华厦石刻博物馆是2013年经宝鸡市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及陕西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设立的非国有博物馆。是宝鸡华厦(集团)房地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宝祥先生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出资建立的。馆内收藏各类文物共计1000余件,以石刻文物为大宗,种类有画像石、石人、石像生、造像、造像碑、墓内建筑构件、拴马桩、近代民俗用品等;此外,还有少量的金铜佛造像、商周青铜器;以及瓷器、唐三彩。藏品的年代跨度很大,从商周一直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6,(3)
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中首次发表了普陀山法雨寺的一佛二菩萨造像的图片,此像还收进了《世界美术全集》平凡社昭和五年(1929年)版第五卷89图,名为"石刻释迦三尊像"。当年日本学者认定法雨寺造像是南朝齐梁之际的怍品。此后,法雨寺造像历经"抗战"和"文革",至今下落不明。后又有国内研究者陈悦新在《文物》杂志重新介绍此件石佛像,也认为是南朝的石造像(以下简称"陈文")。如此法雨寺造像反复经日中两国的研究者介绍,似乎已成为中外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01,(5):F002-F002
震惊中外的唐代万佛寺观音石刻造像,不仅被国家列为国宝,而且被旧内外专家誉为媲美西方“维纳斯”雕像的东方美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单位根据其原型运用现代精工巧艺打造的东方美神问世后,全国许多城市的市民争先购买的热潮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