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中,各民族文学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作为黑土文学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一方面也受到了邻邦俄苏文学的文化滋养,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独特的民俗性、地域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俄苏文学对东北作家群的影响是多途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形式的接受,主题和题材的模仿,艺术上的学习和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9·18”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些青年作家。其重要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其创作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开拓了现代文学中的反帝题材,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探索要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便是东北作家群共同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品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鹭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第一个20年(1900-1919),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出现了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南社女性作家群等四大作家群体,而且在创造主体、文体结构、思想意蕴、艺术表现,乃至传播方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第一个20年女性文学的创造主体由闺秀转变为第一代知识女性,为中国女性文学走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为"五四"女性小说家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五四"之后现代文体结构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这一转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南京作家群"是一个历时的、开放的文学史概念,指的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曾经或一直在南京生活的一大批作家.南京地域文化空间是命名的基本载体,文学精神与实践的趋近是命名的现实依据,作家及其文本气质和精神的切近是命名的精神渊源.当代"南京作家群"是南京地域文化的鲜明表征,这一命名将丰厚南京地域文化内涵.当代"南京作家群"的精神内涵是文学精神的高扬,命名会深化当下文学创作,推动文学研究和批评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出现、延续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它贯穿于新文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群创作,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取材于同一地域的生活,抒发同样的民族情与乡情相交织的心灵旋律,表现出同样严肃的主题内容,作品具有异常鲜明而又相似的地方色彩,可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东北作家创作的乡土色彩,除因作者们曾长期在东北生活过,不可避免地会在创作  相似文献   

6.
谢淑玲 《丹东师专学报》2009,(5):F0002-F0002,F0003
新读高翔先生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一书,感觉心中一亮,终于看到了对东北现代文学除有关“东北作家群”研究以外的全面扎实的阐释。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第九届年会,会上各地区与会者都谈到本地域文学的辉煌成就,当时除了西北作家群的作品风靡全国外,对新感觉派等创作流派的研究也正在掀起热潮,颇有方兴未艾之势。一道“东北无文学”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特别是一向还多少被提及的“东北作家群”,  相似文献   

7.
在整体观照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础上,认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思想、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东北作家群在创作时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的记录者,传承者。指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粗犷雄强的绿林文化是东北作家群民俗生活场域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8.
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左翼青年作家群,是左翼文学运动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支文学新军.他们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政治斗争形势的需要、"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外国进步文学的影响、鲁迅等前辈作家的关怀,以及青年作家们自身的生活积累、艺术素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出现不但符合新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大大密切了左翼进步文学与现实生活、与动荡的时代、与人民大众的联系,迎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有声有色、波澜壮阔的时期".过去的文学史,只把这批文学新人作为一些偶然出现的单个作家加以评述,这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对当代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贾平凹就没有商洛作家群,就没有商洛文化的"名牌"效应.与此同时,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对贾平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1)任何一个作家群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大作家的榜样力量.(2)作家群的形成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地域或更大范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3)一个作家的成熟及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所依附的群体和所沉浸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东北沦陷区的文丛、文选派,艺文志派、"大北风"作家群的作家们有意无意间便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文艺思潮,那就是通过对"废园文学"的人物群像的塑造,来表现作家们压抑,受难的心态,浓重描摹了"废园"里的暗色,正是当时东北沦陷区这个大"家"的状态,它多少还原了日伪统治下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举步维艰。而"废园文学"之所以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与这组人物群像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吕鹏毅 《文教资料》2012,(20):10-11
在抗日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上,萧红这位伟大的作家为东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养料,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提升了整个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品质,为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总结和繁荣时期,陇中文学顺应文学史的发展,在清代前中期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以吴镇为代表的陇中作家群出现,他们以临洮的洮阳诗社和兰州的兰山书院为主要文学活动场所,他们论诗作文、交游唱和、创作编集,成为陇中文学走向繁荣的代表。陇中文学的繁荣是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下取得的,与陇中书院的快速发展、著名作家的引导、外来作家的推动以及诗社等团体的促进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总结和繁荣时期,陇中文学顺应文学史的发展,在清代前中期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以吴镇为代表的陇中作家群出现,他们以临洮的洮阳诗社和兰州的兰山书院为主要文学活动场所,他们论诗作文、交游唱和、创作编集,成为陇中文学走向繁荣的代表。陇中文学的繁荣是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下取得的,与陇中书院的快速发展、著名作家的引导、外来作家的推动以及诗社等团体的促进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头人的萧军,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但是他一生坎坷,历尽艰辛,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可是他始终如一地热爱党、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对这样一位作家,理应深入、系统地研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萧军研究一直比较沉寂,不用说与中国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相比,就是与“二萧”之一的萧红研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其间,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1980年起,合办过《东北现代文学史料》刊物,在这刊物上经常刊登有关萧军研究的文…  相似文献   

16.
"‘红色’作家群"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中重要的作家群体,也是受到主流政治、文化所褒扬和肯定的创作群体,其历史观、价值观与审美倾向均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潮。然而他们在当代文坛的位置,就"群"的概念而言,不同时期又有所差异:"十七年",共性多于个性,是一大群在"中心",一小群在"边缘";"文革"期间,"红色"对于文化人,亦非护身符;跨入新时期,"集团军"的规模不再,零落的"红色"回归者,在小说变革的"新潮"中或执拗地恪守成规,或前卫地变革着自身,"群"的概念淡去,终以一人一面示人,如丁玲、李建彤、邓友梅、王蒙等等。他们的命运以及与历史文脉相连的新时期小说创作,均透视出这一群体在文学史上的起落蜕变的缘由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是抗战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紧随时代步伐,深刻地多角度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色人等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抗战文学作品和脍炙人口的阅读兴趣。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颇有深度和独具特色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对当代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贾平凹就没有商洛作家群,就没有商洛文化的“名牌”效应。与此同时,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对贾平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1)任何一个作家群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大作家的榜样力量。(2)作家群的形成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地域或更大范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3)一个作家的成熟及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所依附的群体和所沉浸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法国文学史"为例,探讨了中法两国的文学史书写差异。在"历史/时间"的书写上,中国述史模式强调以思潮为史,而法国强调以时间为史;在"文学/内容"的书写上,中国式文学史强调将作家作品纳入文学思潮的范畴,对其加以解读和分析,法国则强调将作家作品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客观呈现。由此得出,中国的"法国文学史"多采用"板块式"书写,是"文学批评家的文学史",法国式文学史则为"星丛式"书写,是"文学家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重写文学史"是在陈思和、王晓明等人推动下产生,他们对以往的文学史著作提出了个种不同问题。"重写文学史"主要针对以往重要作家作品定论分析质疑与重评。尤其是针对从解放区文学到"十七年文学"重要作家作品的既定结论的重评。从开设的专栏对赵树理、柳青、茅盾等作家作品的重评就能体会到重评"十七年文学"的"拨乱反正"意味,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史认识以及新的文学史书写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