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性,要求高职院校不能按照既有模式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否则,人才供需错住现象在所难免.分析了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现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企业全程参与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全程参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制定及培养评价.  相似文献   

2.
从供需错位现象反思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酒店业人才需求特点,从高职教育角度探析了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供需错位现象的原因,据此构建起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评价四个方面与酒店业人才需求特性相适应的“四位一体”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克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矛盾,达到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江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旅游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的矛盾,制约江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必须坚持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实践特色,通过错位竞争、供需一体的订单培养,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双师双证型”特色教学团队、工学结合的教学情境、校企合一的实训基地等途径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2019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科学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比湖北省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和旅游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反思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提出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3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以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监控体系六个方面与酒店业人才需求特性相适应的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保证体系,以期克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矛盾,达到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以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监控体系六个方面与酒店业人才需求特性相适应的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保证体系,以期克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矛盾,达到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会展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也逐步开展并实现了规模增长,然而人才培养与会展行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的"供需错位"问题已然成为当前各大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本文借用"胜任力"的概念,旨在构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胜任力"模型,不仅帮助会展专业的学生正确的认识会展行业,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个人的从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准确定位个人职业,从而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酒店用人的需要,即院校输出的人才虽不断增长,但较低的对口就业率使酒店方仍无法缓解其用人的紧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成长性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干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构建合作企业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重构、师资培养、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在人才培养上知识结构错位、教材错位、师资错位、实训错位等问题,有效缓解酒店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供需不对称的现象,文章提出工商管理专业"项目式"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将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行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统筹项目资源。并且提出"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有助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与企业供需错位等问题,以体验式教学为理念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本文结合管理专业特点,初步构建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实施原则、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会展业迅猛的产业发展和地位提升已经使之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我国的会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势头也是日益增强,备受关注与重视。然而,一方面会展的迅速发展使对会展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会展专业人才又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更显突出。因此,尽快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必须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以此为背景,着重研究了国外会展专业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寻找我国现阶段在这个领域教学的差距,探寻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突破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缺乏明确性、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了解、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等主要问题,以此确立了就业能力培养在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构建一个“双主体、双师型、双教育、双体系、双业制”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以此来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宗旨是培养人,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支持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这对大学,尤其是行业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行业大学为民族工业提供人力支撑,以培养行业精英为己任,立德树人是行业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构建"产学协同,行业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产学协同,行业元素融入大学生知识教育"、"产学协同,行业效应融入大学生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浓厚的人文情怀,又有精湛的专业技能、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直接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应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掌握时代发展的气息,转变过去单一的专业型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独立自主、大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教育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也应开拓思路、更新观念、转变机制,以适应现代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成教生专业能力学习需求与现行人才培养脱节的现状,确立根据行业、产业、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实现成教人才由"知识型"培养模式向"能力型"培养模式的转换与提升。根据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兼顾"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提出运用"治理"理论和管理学方法构建成教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能力培养紧扣高职高专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商务秘书专业遵循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系统地探索了文秘(商务秘书)专业建设“三阶梯递进”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运用,使秘书人才培养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公共部门人才需求特征为根本出发点,作为打造以"开放"为特征的面向公共部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将灵活教育模式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平台,结合公共经济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特点,提出了灵活教育模式下开放型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中国教育行业正在进行着从校内到校外、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供给侧改革。随着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基础核算型会计人才越来越供过于求,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缺口却越来越大,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的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依然更注重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对其他职业能力的培养。该文以高职院校为例,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按需开设课程、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等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等几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对我国具有多元化、复杂性、全方位、全球化特点的环境问题,北京交通大学提出了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增设科研技能训练体系、改革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各类竞赛,构建多方位、多层次、多种措施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