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实现维吾尔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需在中华认同的框架下构筑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整体,最终指向是中华认同。  相似文献   

2.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它们之间相互链接、依次递进、循环论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个认同"内涵丰富,实践形式多样,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四个实践向度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澄清不同层次上对党的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关系,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高校应切实关心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性认知;强化高校的党建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党组织的形象认知;大力宣传党的执政理念,促成大学生对党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视域中,国家认同是自我认同、自体认同和他者认别的统一;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同构;中国特色国家认同是"两制认同一国"结构;针对中国域内两种不同的病态认同,统一战线工作应采取不同的工作范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经历了发展、形成、分裂、瓦解和建构的历史过程。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家族制度、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培养了强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制度的废止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知识分子失去原有制度的保护,出现身份认同危机。随着革命的演进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知识分子在党组织里获得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彼得·凯里的小说创作有对殖民历史、民族主义的反思,有对澳大利亚当下幸福生活方式神话的解构,有对现代澳大利亚人自我认同的探讨。追寻凯里小说中的认同迷踪,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国家认同如何从含混走向澄明,民族认同如何在危机中出现转机,文化认同如何在困境中走向超越,自我认同如何关联现代性反思和现代人的焦虑。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反映的殖民历史和认同现实,以及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三个方面分析缘何可以从认同问题入手来研究凯里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多元化、民族问题多元复杂,国家认同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国家认同教育根植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政治语境当中,具有民族性和境遇性。基于我国现实语境的国家认同教育,一方面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基础上的多元统一的民族认同教育,另一方面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平等、法制基础上的公民教育。在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法上,我国应该从灌输式的抽象说理走向对话式的话语叙事,立足于个体的生活世界,直抵受教育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四重维度寻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原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虽是源自学科借鉴,但也有着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价值导向,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遵循“主体对客体的认同”逻辑原则,可以将这一概念的内涵解析为主体维度的阶级认同和客体维度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使命认同三个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功能提升,需要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认同的主心骨;坚持教育引导,深化政治认同的文化场;坚持创新引航,优化政治认同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11.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中小学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故都的秋》点明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三个特征。历来赏析文章对“清”“静”特点的阐释比较清晰,而对“悲凉”的阐释多是从景物描写中去理解和概括,深层原因有待我们更深入探究。从“生命认同”“文化认同”“审美认同”三个角度来探讨“悲凉”产生的原因,解答作者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孙丹虹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63-66,71
晚明士人冯梦龙在认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对女性的身份有所认同。但是作为男性,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又有偏差产生,这种认同偏差的表现形式在“三言”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与"认同",是学科研究的重要的一个话题.音乐是人类为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而创造和选择的,以音乐和噪音为表现媒介和载体的一种超越语词之外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这样的的参与人的行为选择的音乐,更加需要"认同",二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了解康复治疗学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差异,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对康复治疗学和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总体专业认同感明显低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各因子康复治疗学专业均显著低于临床医学专业。  相似文献   

17.
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催生了小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真正构建起自身的身份认同网络:以个人认同为主导,以社会专家学者的舆论效应即社会认同为试金石,以教育机构的软硬件配备即组织认同为保障,以构建独具学科特色的小学英语教学学科即学科认同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牵动两岸人心,是中学生关注的热点。中学涉台教育要以尊重史实筑牢两岸互信的社会基础,以同宗同源激活两岸融合的文化基因,以“一个中国”作为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石,以经贸合作夯实两岸双赢的经济基础,促进中学生对台湾问题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发展认同,引导学生系统思考台湾问题,理性表达爱国情感,不断厚植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增进“三个认同”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进要巩固“三个认同”,就要内化于心,深入开展以“三个认同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不断加深对“三个认同”的认识;要外化于行,将“三个认同”践行活动寓于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和会员履职活动之中;要固化于制,引导和激励全体会员“三个认同”践行活动.  相似文献   

20.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甘肃省籍8个市级区域农民工582名。结果表明:农民工社会认同包括社会地位认同,职业能力认同和行为表现认同;女性农民工在社会地位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同均高于男性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认同影响显著,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农民工在职业能力认同上依次显著降低;在职业能力认同上,河西女性农民工显著高于河东女性农民工,而男性农民工在地域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