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修辞     
黑格尔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是造形艺术和音乐在精神领域的统一整体。诗关注内心生活,汉语中所谓“物之动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缘情而绮靡”。  相似文献   

2.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谈诗者各自下有一定的定义.难以一一枚举。就我国文学史而言,大致意见集中起来有二: 一是“诗言志”。《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诗言志”的最早出处。其后《诗·大序》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是“诗缘情”。此说出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在时间上,它至少晚“诗言志”一千年以上。此说是对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其后,这两种意见时有碰撞,在诗歌创作上却都有深广的影响。汉、魏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来是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抒情诗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然而在理论上 ,首先揭示诗歌以情感为本体 ,以审美表达为形式 ,从而界定诗歌独立存在的则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 (《文选·文赋》)这一命题实则为中国诗歌情感论的滥觞。其后刘勰“情采”论 ,钟嵘“怨情”说 ,唐代“情境”理论 ,王夫之“诗以道情”论 ,都深受此命题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讨此命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从“诗言志”说起在“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以前 ,中国诗论主要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战国时的《今文尚书·尧典》 ,主要就诗歌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论“绮靡”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绮靡”说孙蓉蓉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自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到南齐刘勰著《文心雕龙》对艺术形式美的论述,标志着从先秦到魏晋人们对文学认识的一大转变。“缘情”与传统的“言志”相迥异,而“绮靡”说,则又是陆机的首倡。“绮靡”说对当时文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有“诗言志”与“诗缘倩”两说.素来为诗论家所关注,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个人兴趣上的差异,两说的推崇者往往各据一端而大格征伐。其实,以诗为本体而论,言志与绿倩两说并不相作.乃一体两翼。好诗皆情志兼备。所不同的在于,就每一诗而言,情与志两者各有侧重。但历来诗论家答重“情”而轻“志”.以为“志”诗重理,重理则“无诗昧”,故不敢标榜。但有识之士,深入诗之堂奥,就会发现,诗中之“理”应藏于诗内,为整首诗的诗境所出,不必用有理性的语言直接道出,不是直白地说“理”。所谓“理无形而藏密,言有文而行远。”(…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是中国诗学体系中两大涉及诗歌艺术本质的著名命题,这无疑也是唐诗学理论体系中应有的重要部分。从孔颖达和李善等人的言论中,可见唐代确实存在着一种贯通言志说与缘情说的辩证倾向,它典型地反映在唐诗创作中。而时代风采的显现张扬、盛唐风骨的生成发展、刚柔兼胜的风格特征,则是唐诗贯通言志说与缘情说辩证倾向的三大突出表现,亦从特定的角度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缘情”与“言志”是两种源远流长、影响颇大的创作主张。《诗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尚书》中提出的“诗言志”,乃是这两种主张的滥觞。但在魏晋以前“缘情”说与“言志”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可以把二者看成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这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思想观念。因此,这里指的“情”并非文学创作中的情感。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于是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正式产生。这里的“情”才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干芳春”的悲喜哀乐之情。尤其是在刘勰提出“人禀七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10.
沧浪“妙悟”论远绍庄骚,近取象山心学,不能简单地用禅家“妙悟”来涵盖。从哲学源头上看,严羽将老庄的“神”、“妙”转化为诗家“妙悟”;在诗学上“妙悟”论是对楚辞以来重情感特质文学传统的继承,是对陆机“诗缘情”的进一步发挥;在思维方式上,是象山心学执本驭末思辨方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一些学者提出的“妈祖出身于疍民”的新说,实际是对文献史料的误读;并从六个方面论证妈祖不是出身于疍民,而是出身于汉族渔民。  相似文献   

12.
殷墟卜辞是研究早期汉语的重要资料。卜辞中有"丧众",其本义是失去民心。"市日"是市场集市之日。"立事",义同"举事"。"丕人"即鄙人,指居住于农村的人。"困",相遇之义。  相似文献   

13.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 ,闲适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以“知足保和”情趣的“池上篇”闲适系列作品是他“独善之义”思想的反映。本文从“池上篇”系列作品入手 ,对白居易的诗歌中的闲适作品做深层次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家教思想自成体系 ,颇具特色。内容包括 :其家教思想来源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的基本精神 ,以恪守“祖训”和强调自我教育为主要基调。家教思想有以诚为本 ,求实勿虚 ;自克自省 ,自立自强 ;志存高远 ,刚健守恒 ;根植于勤 ,戒奢以俭。家教特色有重视素质教育 ,重视本色教育 ,兼容西学 ,书信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英语动词"come,go"和汉语动词"来、去"的内在指示意义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的come、go和汉语的“来、去”是经常对译的。在此,本拟从实指义、虚指义和习语三个方面对这两对动词的内在指示意义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更好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6.
傅江华 《英语辅导》2010,(4):126-128,175
英语移动动词“come”和“go”的语义成分存在部分重叠,因此用法较复杂,容易导致英语学习者在语用选择上的失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和词典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语义分析和语境分析,探讨并归纳“come,go”的简明语用选择规则。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论评史上,形成了三个主要接受维面:一是对其诗作风格进行深入探析;二是从其生活遭遇、思想等方面切入论评,知人论诗;三是将其与韦应物、韩愈等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批评。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构成较为完善的柳宗元诗歌接受系统,使柳宗元诗歌研究不断走向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8.
吴之振是清初较有影响的诗人。其诗学思想,学界多以学宋概之。文章则以为其诗学思想应是以宗宋为主,转益多师。  相似文献   

19.
从事英诗汉译的人须两种语言都要过硬,并具有深厚的诗学造诣,千方百计地捕获英诗中的各种相似性手段,而后在成型的汉诗中或运用或变通,以达到与原诗相似的艺术效果。译者可用自己喜欢的句式,自如而又充分地表达原诗诗意。对于诗体,译者不要按图索骥,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汉乐府民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现存的汉乐府民歌虽然不多,但在一定数量的婚恋诗歌中仍展现了秦汉妇女在不同程度的束缚下的生活、情感、人格及思想变化.它内容的多样和丰富为后人研究秦汉时期的婚恋提供了依据和材料.本文就以此为依据,对秦汉时期妇女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心理的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