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设立最低工资保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永志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23(2):22-24
大学毕业生出现低薪现象主要有供求总量失衡、市场歧视等方面的原因。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设立最低工资保障,尽管在操作中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是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设立针对这个群体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政府和社会反对市场歧视的一种必要手段,是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必然要求,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事业发展的基础。政府要尽快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指导价,正确对待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就业市场和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监督。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问题更加突显,国家推出了系列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开辟基层就业空间.本文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并对如何进一步有效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供求矛盾、教育结构性矛盾、人事体制矛盾、学生自身矛盾和区域发展的制约等因素。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高校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学生的职业、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以职业、就业、创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办法正确看待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成功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解决好大学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问题,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地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经济发展、教育体制、就业体制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就业难“难”在就业市场不完善,主要存在四方面的矛盾: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英国关于毕业生就业与失业状况的度量方法值得借鉴。我国公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有报喜不报忧之嫌,需要公布各专业的就业与失业状况,并改进计算公式。有必要探讨导致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并尽力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关于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9):113-114
在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这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为使大学生尽可能充分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挖掘就业潜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大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增强综合素质,这是根本;二是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着眼发展,这是关键;三是要求从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和开展学生就业模拟实习活动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情境下的大学生就业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转型、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结构性失衡及大学生就业心态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高校清晰定位,分层次发展和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提高就业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自主择业”到“自主创业”——论大学生就业意识应有的第二次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家庆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1):51-55
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观的第一次转变,由“自主择业”到“自主创业”则是大学生就业观应有的第二次转变。作者在廓清创业概念和特性的前提下对两次转变进行了比较,对第二次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阐明,对实现第二次转变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实现就业观的第二次转变应作的思想和素质准备以及全社会应营造的良好环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王广飞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148-149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频繁出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度。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机制仍然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之中。为了真正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我们就应该从法律制度角度来构建一个公平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机制,从而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我国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4.
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针对上海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报告主要通过资料分析、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和深入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从用人单位、高校历届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新生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专业教育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大学就业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先决条件,实践经历和能力水平也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彭军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8,(2):82-84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类型及其构成,并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良效应,以期社会各方更为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彭小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23-125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评价状况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和定位,并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华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4):34-36
文章列举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诚信问题,分析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完善招聘制度,健全高校的监督制度等有效对策,以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形势下。犬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理论和实践表明,深入推进大学生就业教育,从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前形势的客观要求。阐述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作用和体系建构,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能力为本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亚萍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30-3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个人原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不同因素,其中毕业生综合能力下降是就业难的核心因素。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要坚持以能力为本,循序渐进,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20.
Trond Beldo Klausen 《Journal of Education & Work》2016,29(4):494-51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raduation age and earnings among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Denmark, which is a country with one of the oldest student populations in the world. Exploiting a rich data-set from administrative registers, the current study is able to track labour market career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to control for more labour market-relevant variables than any previous study of graduation age and earn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aduation age has either a slightly positive or an insignificant impact on starting wages within the public sector or a negative impact on starting wages among private sector employees. This applies to both genders, but the differences are stronger among male employees. The analyses of long-term wages reveal a more homogeneous pattern. Mature graduates earn less in all the years investigated. The wage differences are greatest among male graduates employed in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gap increases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