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马 《新闻三昧》2004,(12):21-23
在通常的意义上,“生气灌注”被视作是对学作品、艺术作品的要求。较早明确地将这一点引申为一种创作原则的,似乎是康德。他在自己的《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某些艺术作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挑剔的,然而致命的缺陷却在于,它独独没有灵魂。一首诗,可以写得十分华美而又优雅,但却没有灵魂;一篇叙事作品,可以写得精确而又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2.
很少有人喜欢写言论,也很少有人喜欢谈言论。 但言论又不能不写,也不能不谈。为什么?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灵魂。没有旗帜,没有灵魂,报纸也许只是一堆杂乱的信息,虽也有益有用,但总缺少鲜明的导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旗帜论”,认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为读者指点政治方向的,也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种是“灵魂论”,又称“元帅论”,认为评论体现一张报纸的主导思想,是统帅其它新闻、通讯和文  相似文献   

3.
观点为王     
一篇好的评论,论点、论据、论证都要好,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论点,也即观点.观点是评论的灵魂,没有好观点的评论,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装扮得再漂亮也没有生气.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当年曾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我知道陈寅恪是现代史学家,却不知道他什么样的文字,能让曾创造“时务文体”、誉满全国的梁任公如此崇拜,从而引发这番感慨,但这“数百字”文肯定是警世骇俗、富有独创  相似文献   

5.
在摄影报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些人物特写照片(这里是广义地指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人像照片),人物突出,性格鲜明,感情真切,能感动人,又能鼓舞人;有些人物特写照片的形象却比较呆板,缺乏生气;有些画面,人物表情、姿态常常雷同,看起来不动人,看完以后印象也不深。怎样克服这些缺点?怎样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水平?如何着手?这是个复杂问题,这里只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商讨,并希望得到指正。要做到“形”“神”兼备,以“神”为主。也就是说,要注意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及其神情动态,精心  相似文献   

6.
“闪光点”上找光源无情未必真豪杰“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艺是珠”。“闪光”的东西固然光彩夺目,但毕竟不等于“火”,也不都是真正的“光源”。这如同镜子可以闪光,冲亮可以发亮,但它们自身并没有燃烧。所以,抓典型不能不看“闪光点”,又决不能被“闪光点”所迷惑。托尔斯泰曾把诗歌比喻为“在人的灵魂里燃烧局一团火”,并说,“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一个令人感奋、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不也是“在人的灵魂里燃烧的一团火”吗?那么,这发热发光的“光源”在哪里?赖以燃烧的“能源”何在?常识告诉我们:“热”是“光”的…  相似文献   

7.
“静”的艺术使其“动”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作品,也是可见的视觉形象。它反映的是人物、景物一刹那的典型神态。与影剧艺术相反,它只有空间的伸展性,而无时间的流通性。人们可以慢慢的细细的欣赏,但它没有声音、没有动作。这是“静”的艺术——虽然没有展示艺术形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却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何写好它?报道除了几笔勾划出它的可视形态外,重要的是要使它在读者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了解  相似文献   

8.
张抒 《档案管理》2005,(5):89-89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新千年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就是还没有成功,人才就死掉了。龚自珍自然算得上是人才,就凭这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激起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感叹啊!人才嘛,没有个性,哪能叫人才?“不拘一格”承载了人们对人才的多少期盼和渴望!“人才们”常常埋怨,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9.
创新与守旧     
喜新厌旧,对人来说,未必是优点,但对传媒来说,却是生就的天性,没有创新,没有出新,没有新面貌,就意味着离老大没落的命运不远了。央视耗时半年耗资巨大的春节晚会越来越少人喝彩了,难道真的是“出力不讨好”?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克隆”者乐此不疲?形成了一种上自国台、下至省台市台县台“台台动辄办晚会、台台晚会大致同”的社会文化怪现象,既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又浪费了观众的注意力。我越来越觉得晚会类节目像是一辆没有刹车装置的火车,明知已驶偏了轨道,却没  相似文献   

10.
言论,是报纸的“声音”和“观点”。从这个角度讲,言论也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穆青说:“报纸缺少精彩的言论,就没有生气,没有战斗力,也就不能吸引读者。”《沧州日报》作为地市级党报,一直注重言论品牌的打造,其开辟的言论专栏“运河听涛”,以选题注重地域性、论点极具引导性、论述贴近群众等鲜明的特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报纸近年来在经历了“周末版热”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周刊热”。社会类的、法律类的、经济类的、生活类的、休闲类的等各种周刊,应有尽有,甚至有的报纸办的周刊多达七八个。在众多的周刊中,真正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达到提高报纸吸引力目的的并不多,有些周刊创刊不久就被迫停刊,有的周刊虽然坚持长期出刊,但却没有多少生气。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周刊质量上有问题。增强报纸周刊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生气,关键是要提高报纸周刊的质量,要努力在求新、求实、求深、求精、求丰、求趣、求异、求变上做文章。 报纸周刊的求新,就是要…  相似文献   

12.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3.
沈玲 《军事记者》2005,(4):46-46
军事摄影往往给人以战火硝烟、威猛之师,阳刚之气的感觉。也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好作品.如重大演习、’98抗洪、国庆大阅兵等。但军人也是人.也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除了英雄豪气.也有着儿女情长,军事专题摄影中的情感表现是决定专题能否感人的关键。是贯穿摄影专题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的专题摄影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  相似文献   

14.
从1992年1月1日起,羊城晚报逢星期一、三、五扩大为八版(这之前只有星期五是八版)。步子虽然迈得还不算大,但对于羊城晚报,却可以说又跨上了一个台阶。有读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出新。那么,这“新”又“出”在何处呢?首先,体现在总的安排、布局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陆高峰 《视听界》2006,(1):89-89
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牵手”的“喜讯”最终被证明是一场假新闻闹剧。如果评选2005年娱乐名人最不幸婚姻的话,相信小丫的“婚事”可以高票当选,因为这样由媒体作“媒”的婚事,不仅是由媒体记者在小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手“包办”,而且也是十分短暂的,几乎在双方“当事人”还没有详细了解一下就被证明是假新闻而“分手”了。至于那位据说很生气的大学校长可能就更不幸了,小丫毕竟也算娱乐圈中人,好歹对“绯闻”之类的事有一点心理准备和免疫力,而那位在学术圈内清高惯了的校长何尝有这样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出现“校长很生气,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沃克哈德,你有女朋友吗?”“没有。”“你吸烟、喝酒吗?”“烟酒不沾。”“一不喝酒,二不吸烟,又没有女人,那你图什么?”“为了长寿。”“既不喝酒,又不吸烟,连女朋友都没有,活100岁又有什么意思?”哄笑声中,沃克哈德一本正经地说:“长寿,是为了新闻事业。”在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中,这段对话几乎无人不  相似文献   

17.
《世界真奇妙》这本书,不仅仅内容奇,更奇在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上。请看: 这本16开本96页的小册子,是书还是杂志呢?说它是书吧,封面上却印着如刊物期数的“第一集”。如果说一册书可以叫一集,则闻所未闻;更何况国家新闻出版署曾明文规定,不准以书代刊。说它是杂志吧,却没有刊号——既无登记号,又没有国内外代号。不伦不类。更奇的是,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书,你不知道这奇书是谁写的,谁  相似文献   

18.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强调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是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文章的题旨,恰似人的“头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日报办了“电脑新闻”,十里长街多了一张“活动报纸”,引起人们的兴趣。我没机会去北京,不知其详;但上海街头电脑广告是有的,想来“活动”方式差不多。又想起解放以前,上海也有过“活动新闻”,就在今天的人民公园旁边、黄浦区少年宫大楼的屋頂。但当时没有电脑显示,只是用一排排电灯泡的忽明忽暗来映出字幕。无论如何,“活动报纸”是同上海人“久违”了。根据报上的记载,我可以设想“电脑新闻”的优点。屏幕上一分钟换一个画面,就是说,新闻必须简短扼要。长篇大论行不行?恐怕不行。陈词滥调多不多?恐怕不多。这就很象有些报纸的“一句话新闻”或者“标题新闻”,又象电台中的“简明新闻”,要言不烦,废话无容身之地。仔细想想,一句话两句话的新闻,原是新闻之“正宗”,后来发展了,才有消息、特写、通讯、“硬”新闻、“软”新闻等等花样。花样多是好事,可以使人们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满足人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更是广播节目创优 属》、《大觉寺的钟声》、《“医患沟通”究竟给我们带的灵魂。综观近年广播战线的评优、创优实践, 优秀 来了什么?》等节目所涉及的题材都是新鲜的,都是过的广播节目在题材、角度、语言、手法、制作等方面 去没有触及或没有深入触及的领域,当属横向拓展的无不追求一个“新”字, 体现一个“新”字, 努力发 新题材,这些节目都获得了全国广播新闻一等奖。掘并创造一个“新”字。可以说, “创新”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