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概括和归纳,学科体系是对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概括的结果,其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意义,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和理解学科理论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这种教育过程其实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相对性意义的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解的能力、搜集和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能力、对事物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和综合使用各种表述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教学中很多问题都要靠观察于能研究,如第十一册教材中,观察的内容达到80%之多,可见它的重要性,要想学生能很好地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必须先弄清观察的目的,以达到有的放矢之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然》课是小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在自然教学中安排了大量实验演示内容。充分运用这些实验、演示给学生观察。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知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对具体自然事物和现象有认识过程呢?  相似文献   

4.
曾兰 《云南教育》2001,(6):36-37
自然学科内容丰富、生动、涉及面广,它的认识对象是各种自然事物,观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笔者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正确激发、引导观察兴趣   一方面,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都觉得新鲜、有趣,都有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观察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往往不持久,容易转移。因此,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首先解决好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第一课是《美丽的大自然》。这一课实际上是小学自然课的绪论课,…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在大自然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联系,发展观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概括和归纳,学科体系是对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概括的结果,其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意义,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和理解学科理论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这种教育过程其实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相对性意义的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解的能力、搜集和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能力、对事物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和综合使用各种表述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概括和归纳,学科体系是对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概括的结果,其自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意义,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和理解学科理论对事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这种教育过程其实也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相对性意义的认识能力、对事物进行分解的能力、搜集和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能力、对事物进行理论概括的能力、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和综合使用各种表述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大愿 《河南教育》2004,(10):34-34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不重视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写的作文固然用词精确、语句通顺、词语华丽,但由于“言之无物”,读起来并不生动,更无深刻印象可言。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赵静 《教书育人》2006,(2):54-55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与一般事物不同,人的个性具有可塑性,人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漠视它、掩盖它、抹杀它;而应该是承认它、尊重它、张扬它。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教学习惯、方式、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教学以学生的潜质开掘和个性发展为突出目标,注重营造开阔的求知空间和浓厚的探究氛围,力求使学生在学习时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和积极的探究之中,并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和思维整合,探求知识的真谛,尽情领略事物的真、善、美。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实际,捕捉时机,灵活诱导,让学生以最佳的探究方式和思维路径去开启知识的宝藏,不断丰富学生的探究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认知水平。以下六种认知途径就是而且也应该成为自然教学的基本探究方式: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大纲中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同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探索性学习的  相似文献   

13.
1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自然事物的现象与概括 ,来源于对自然事物属性的观察和总结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概念的必然途径。因此 ,在小学自然观察实验中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讲得多 ,往往收效不大 ,教学中 ,多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 ,我把实验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实地观察 ,让学生到土壤存在的环境 (菜地、农田 )中观察 ,再让学生亲自动手采集土样 ,学生会感受到土壤的干、湿 ,对土壤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  相似文献   

14.
一、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1.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地理图表。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地区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总之,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观察分析,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围绕图像,设计情境…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角度看,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自然对知识的运用就不能开阖自如。可见,概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自然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师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去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而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有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教师就必须立足“三个着眼点”,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行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阅历与体验、思想与智慧、语言与文化的有机整合与再现。没有体验,作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思想,作文是堆砌文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生活。作文教学应该是生活教学、思维教学、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教学的有机结合。苏轼说写文章“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生活本身有条理,事物本来有联系,自然本身有规律,思想与情感发展本来有逻辑,这是万法之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本身条理,按照自然规律、思维规律与情感发展的逻辑去写,就是最好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可见兴趣是教学获得“成功”“自信”的金钥匙,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说话入手,激发和保护学生写话的热情与愿望,时时保护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写话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隐喻。运用隐喻分析法对5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25篇教学实录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共有189个隐喻,平均每篇教学实录中有7.6个隐喻,平均每位教师的教学实录中存在37.8个隐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隐喻源域主要为自然事物和人类生活中事物,目标域主要为自然事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隐喻具有多重认知功能,包括描述、解释、评价和启发功能,其中描述和启发功能尤为明显。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和使用隐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隐喻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非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区别事物,认识事物。我们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集中起来有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做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能打开思路的闸门,可以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比较阅读的重点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有两种类型,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比较阅读的教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