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文化而随着佛教思想渐趋中国化演变成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结构布局、线描勾勒与赋彩设色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中国化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高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6-117
佛教"持戒修行"思想主张"断尽烦恼,涅槃解脱",是贯穿佛教各个流派的核心精神,也是了解佛教思想、解读佛教文化的关键。自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佛教的"持戒修行"思想,影响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以古代白话短篇为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佛教"持戒修行"观念。  相似文献   

3.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对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深化,也是佛教传入后中国"性"论的一大发展。张载总结了他的先行者们关于"性"的理论争论,在吸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佛言"性"之偏弊进行了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魏晋以后,佛教思想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美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在终极关怀方面和形而上的思辨方面都缺少充分的展现。佛教的传入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在这两个方面的稀缺。这正是佛教传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自幼混洽世界史上几种文化的色彩”,但主要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其中,佛教对他的影响极大。佛教本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传入中国后,从汉到唐,大约经历了八个世纪儒、道、佛诸家思想的多元融汇和多向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在笃信黄老学说的父亲影响下,在少年时代就“对老庄特殊有研究”。佛教和老庄谈“空”说“无”,声气相投。从辩证思维的深度来看,佛教的。“空”还远胜于老庄的“无”。因此,嗜好哲理思辩的瞿秋白由学老庄而引起了“研究佛学的兴趣”。他于1917年初辗转到达北京时,对佛学《大乘起信论》已经有相当的研究了。在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进步思想家学佛原为改造现实社会,却都不能摆脱它消极的羁绊。他们进取时  相似文献   

9.
儒学、道教、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前二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佛教则来自于古代印度,但是传入中国之后即迅速中国化了,被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所接受,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引起后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是,学者们大都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佛教人物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各种佛教流派中,大乘佛教不仅是流传最广的,而且是渗入中国思想文化最多的。公元4至5世纪,《阿弥陀经》译成汉语,开始在中国流行,到公元7至8世纪时进入了繁荣期。从公元7世纪起,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宏大的阿弥陀净土变,再现了印度佛教天人与  相似文献   

11.
佛教传入中国后,伴随着佛教的不断世俗化和普及化,从发展走向成熟的中国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的结构,还是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佛禅思想对小说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佛禅思想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借着小说的深入人心,佛教又无形中加速了其世俗化与普及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与传入中国的佛教有密切的关系。从空有相既、圣智与惑智、静心无想与致虚极、守静笃、无我与心解脱等命题分析,初传中国的佛教既有用老子思想去理解本身意旨的,也显示出佛教与老子有某些共性。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尤深。本文主要探讨佛教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影响,着重就第五回分析小说中反映的因果业报与轮回。人生苦谛、诸法皆幻以及佛教世界观成住坏空等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佛教在汉代最初传入中国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而是存在南传和北传两大系统,其中南传系统又存在东南海上传入和西南陆路传入两条路线。两大系统在传播载体、传播者身份和传播者对佛教的态度等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导致佛教在南北两地的传播效果不同,最后形成了佛教传入中国只存在西域唯一路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传入了中国内地,并不断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其时,北方先后以平城、洛阳为中心,南方则以建康为中心,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佛教的兴衰作一探索。 一、佛教的传入与魏晋时期在洛阳地区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原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时,其思想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的不融合,重点体现在佛教戒律思想对亲人父母的孝道伦理上。印度佛教并没有着重提倡孝道思想,有些戒律甚至与孝道相违背,佛教既要融入中国,必然要经过本土化心性化的过程,体现中国的特色,然最早涉及此类的问题的比较普及的戒律经典是《佛说梵网经》。通过对此经的梳理统计,找出其戒律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为印度佛教中国化提供些许依据参考,也对当今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几千年辉煌而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上,总能让人深深感悟到佛教思想的无处不在。几乎所有成就斐然的文学大师们,都潜移默化于佛法气息的熏陶。其中,文人们又多偏爱以大智慧大神通游戏人生的维摩诘,有着浓重的维摩情结,促进了中国式的居士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有相通之处,是  相似文献   

19.
试谈佛教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佛教的传入带来了经书的翻译、摩崖擘窠的产生,以及佛学对文人思想、书法理论的渗透,出现了大批的书僧.论证了佛教的传入对书法艺术影响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20.
葛玉根 《现代语文》2009,(11):29-31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诸多影响。到了唐代,文人创作的唐传奇,出现了一系列的寺庙物象,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整理唐传奇中的佛教寺庙物象,梳理寺庙之传入中国及其初来时之文化意义,研读唐传奇文本中具有文学意义的寺庙物象,从而试探佛教寺庙传入前后意义之转化以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