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在汶川大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主要不是地震而是地震所引起的建筑物倒塌,所以住宅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很重要,本文就对住宅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和所见到的结构体系类型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国际最新的抗震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马银霞 《华章》2008,(7):149-150
无数次地震灾害的事实告诉我们:由于地震所引发的灾害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损坏和倒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搞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就能最大的减少由地震所带来的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1995年1月20日文章题:日本地震促使全球重新思考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日本神户发生的里氏7.2级破坏性地震再次发出了“严厉警告”: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安全知识。 多数专家认为,如今的建筑物设计已能达到防止较强地震的要求,日本的许多建筑物就是如此。但是,旧建筑物的整修和新的防震建筑的费用可能极为昂贵,这次在神户地震中遭毁坏的2.1万多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常熟──太仓地震、墨西哥地震受灾原因的分析,结合温州市地震地质背景,力图说明在经济发达、工业密集、人口稠密的温州市,必须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切实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研究建筑物破坏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物倒塌有关的破坏因素,提出对新建建筑物在勘察、设计、施工和使用各个阶段进行综合控制,从各个方面保证新建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积极主张对老旧建筑物进行鉴定、抗震加固,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综合抗震能力,减轻建筑物的地震倒塌破坏。  相似文献   

6.
隔震技术采用一系列的措施,使隔震支座和消能装置吸收地震时地面输入建筑物的能量,减小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的振动,有效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依托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的隔震结构进行研究,利用PKPM系列软件及具有强大非线性分析功能的ETABS软件,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分析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消能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静止的建筑物由于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的模型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9.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本地区建筑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震害现场调查、总结地震中不同结构体系建筑物破坏特点,从建筑结构震害和防灾减灾设计来分析现有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优缺点。强调抗震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料,提高学生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强烈地震发生时,我们不必奔出房屋,而是依然稳坐屋内进行生活和工作,房屋结构自身几乎不作变形,只作轻微平动,不仅建筑物不会破坏,房屋装修也保持完好,室内设备、贵重物品、信息系统安然无恙”,这并不是什么人在地震后痛定思痛的幻想,而是最近获得教育部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由华中科技大学发明的“建筑隔震”技术所展示给我们的实用效果。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对社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筑物的破坏、倒塌,由于绝大多数灾难性地震都是在人们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很多人在没来得及逃离建筑物之前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1.
说起与海地地震同样惨重的地震灾害,许多人会想到中国。2008年5月,中国西南省份四川发生了8.0级地震。那场地震将大量民宅、校舍及其他建筑物夷为平地,至少有6.8万人罹难。但这两个地震受灾国家的相似之处可能也仅限于地震的惨重程度和大量死亡人数了。  相似文献   

12.
问: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多少? 答:大部分地震发生于距地表不到50英里(80公里)处。浅源地震的破坏力更大些,但一场地震的破坏程度还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岩石、土壤条件以及建筑物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地震暴露出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法律没有规定地震预警制度,建筑物与公用设施的防震性能也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缺乏足够的抗震避难场所,抗震自救科普意识薄弱,在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平衡以及保护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依法制定环境地震预警制度,依法对建筑物与公用设施制定抗震标准,预留抗震避难场所,普及抗震自救知识,依法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植被,同时加强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美国联邦紧急事故管理局在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为提高抗震性能而建造的钢架建筑物,由于设计上存在缺陷,其抗震性值得怀疑。报告呼吁建筑商采用新的建筑指导原则,以修补这个缺陷。 联邦紧急事故管理局的专家是在进行了一项耗资1200万美元、历时6年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以上结论的,这项报告是在1906年导致3000人死亡的旧金山大地震95周年之际发表的。报告指出,近年来在美国地震多发的加利福尼亚州,许多建筑物为了提高抗震性能而采用了钢架结构,但是这种建筑物仍然存在隐患,原因是钢梁与钢柱之间的焊接方式不当,导致地震造成的所有压力都集中在钢梁上面,容易使建筑物倒塌。 该报告建议建筑商在建造新建筑物时采用新的指导原则,即改进钢梁和钢柱的焊接方式,使用一种“狗骨”式焊接法和其他焊接方式,以分散地震对钢梁的压力,从而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 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建筑学家发现没有一栋钢架建筑物倒塌,因此认为钢架建筑物抗震性强,并建议推广这种建筑设计。不过在一年后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中,却有50栋钢架建筑物发生倒塌,美建筑专家因此对钢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相关阐述,我国位于两条地震带上,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地震的高发区之一,因此为降低地震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经济的损失,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物的抗震性建设以及抗震概念设计进行简单的论述。提出相关问题及看法,以便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汶川地震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损失惨重,建筑物毁坏极多,土木建筑工程结构问题引起了很多结构工程师的关注,试从中国地震活动概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方面谈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及加固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云  杨锦辉 《职业技术》2007,(4):149-149
一、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加固的意义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南亚至地中海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后,由于当时人们对地震灾害及设  相似文献   

18.
《八小时以外》2011,(4):8-8
2011年3月,注定是被记住的日子,继中国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后,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遭遇了史上罕见的地震及海啸灾害。9级,一个足以摧毁一切的地震等级,同时引发的海啸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建筑物夷为平地。  相似文献   

19.
结合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报告会及对汶川地震中建筑物震害的资料研究,分析汶川地震中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探讨这3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筑结构抗震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惨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主要是由建筑物的破坏所引起。抗震就是和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进行斗争。本文通过对抗震设计理论,抗震试验,抗震设计原则阐述,并讲述了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的现状,探讨了建筑结构抗震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