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回顾了汉水文化研究过程中几位学者对汉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对照评析,提出了对这一问题比较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反映出文化信息的差异。因此从性别意识、价值观以及意象图式三方面,对"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形象的解析,有助于理解"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流中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生成的整体维度来探讨汉文化建构的历史机制和发展模式,是当前汉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鲜见系统探索和不同观点的争鸣。汉文化的远承关系,要追溯到三代开创的农耕文化、宗法文化、礼制建构和道德精神模式;其近承关系,不仅表现为"汉承秦制",更表现为对东周各大文化圈传统的选择性继承。汉文化具有强大的除旧布新创造力,体现为制度的创新、思想文化的创新、社会风俗的更新、技术创新和物态文化创新。它是由七大文化圈基因的重组和更新而生成的,并不存在某种先验的汉文化范型。这个过程从建汉伊始,跨越了众多世代才完成新旧交替。所谓汉文化发源地的观点,不仅违背了中国历史上朝代文化生成的基本规律,也不符合汉代文化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4.
本从五陵塬汉代陵墓、物集中的特点,提出建立汉代化旅游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谐音作为一种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修辞手段,与汉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研究和谐音对汉文化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就20年来有关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加以梳理和阐释,并指出其中尚需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汉文化对瑶族文化及其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瑶族社会中,许多汉化因子经改造后成为瑶族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瑶族渴望掌握汉化的心理与其化教育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在发展瑶族化教育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互动关系中的积极方面而遏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从汉文化影响哈尼文化的特点来看,汉文化对哈尼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汉文化影响哈尼文化存在着多条途径,在不同地区是不平衡的,随着哈尼族地区的发展,汉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对汉江的形成和历史概况,汉水文化的十三大内涵,汉水文化的挖掘利用,汉水截流和南水北调之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作为文化载体视角,阐述人口迁移与汉文化成为泛珠三角主流文化的历史过程、文化特质和 风格,以及文化类型差异的相互关系,并以各省区和民系汉文化特征为例,指出移民原文化与移居地文化结合是新 文化产生和创新的主要动力。应重视在新背景下泛珠三角移民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整合问题研究,为实现泛珠三 角经济联合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1.
汉字古老而神秘,汉文化是以汉字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汉字承载文化,文化包罗汉字。从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而汉文化是汉字的根。汉字和汉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汉文化圈",其影响波及域外,成走俏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当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亦在同步进行。而最广泛的交融体现在广大人民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及巫术、宗教和民俗活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3.
颜色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色彩文化也往往最直观地反映出各民族文化内涵的不同。文章通过对“红”这一颜色词的英汉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英汉文化内涵之异同。  相似文献   

14.
章对汉语教学中汉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进行分析,提出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化导入是使少数民族学生成功跨越不同化之间的鸿沟,学好汉语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史角度看,皇太极在巩固满文化与吸收汉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化政策和文化措施上,皇太极首先采取了基于满族文化而致力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在政权建设上,始终致力于缩小满汉文化的差距;在宗教和婚姻制度以及“殉葬”制度上也一定程度地采纳了汉文化中的精华。其举措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沿袭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二是尊孔崇儒,三是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所做的文化贡献完成了将满族文化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历史任务,并保存了满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作为文化的裁体,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反映出文化信息的差异.因此从性别意识、价值观以及意象图式三方面,对"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形象的解析,有助于理解"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流中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混乱和黑暗与它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争的带动下,弱势的胡文化与强势的汉文化之间产生了剧烈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胡汉文化冲突不仅大大的提高了胡文化的水平。也为汉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功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构形形式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南阳汉文化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在汉代文化灿烂,独具特色;思想文化活跃,兼容并包;科学和艺术先进;民风淳朴,赴仁蹈义,勇于进取;人才辈出,著述丰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南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社会政治地位优越、历任郡守励精图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传统文化渊远流长,源泉丰富,荟萃四方。  相似文献   

20.
肩水金关汉简中"家属符"简所蕴含的信息显示出,汉代的"家属"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边疆屯戍吏卒"家属"的构成比较复杂,除其父母、配偶、子女外,还有兄、嫂、弟、弟妇、姊妹、儿媳、侄子、侄媳、侄孙、侄孙女、孙子、孙女、女婿及其外孙子女等。数量不菲的吏卒"家属"在边塞地区有自己独立的居所,他们是边疆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辅助力量。汉简所记吏卒"家属"的"居署"行为,可能是吏卒"家属"成员在接受政府廪食期间,根据屯戍需求,按照戍防机构的统一安排部署,部分"家属"人员从"私舍"到鄣坞亭燧等署所参加相应的塞防杂务劳作的一种反映。以"居署"命名造册,显现出汉政府对进入边疆地区各类人口群体的精细化管控。就吏卒"家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究,可以丰富对汉代边疆社会治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