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擅长用场域理论米分析当代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和被统治,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新闻场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和“评论”章,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9,(43):15-15
“总统先生,拿破仑加冕时您在现场,这是真的吗?”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Facebook上撰文说,自己曾在柏林墙倒塌之夜,用一把小镐凿柏林墙。但一些法国媒体认为他当天并不在柏林,他“改写”了历史。一名网民在他个人主页上如此留言。  相似文献   

3.
黄艾艾 《新闻前哨》2006,(11):37-37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他那本引起很大争议的著作《关于电视》中曾提出过一个“电视人的道德主义”的命题。他引用文学家纪德的一句名言:“用美好的感情,却创造了糟糕的文学”,比照一些电视人的道德失范,认为他们“用美好的感情,制造的却是‘收视率’”。  相似文献   

4.
"档案开放"语词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改娇 《山西档案》2005,31(5):16-19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档案开放”语出法国大革命。文章作者认为,“档案开放”一词并非“法国造”,200多年前,法国人提出的是档案馆开放和公民享有利用档案的权利,而非档案开放。“档案开放”是国人结合了法国“档案馆开放”的含义和我国当时“开放档案”的表达需要,由“开放历史档案”、“开放档案”、“档案的开放”逐渐演变而来的。在这种语言转换过程中,档案馆开放的精髓——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观念,逐渐被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惯性淡化了。  相似文献   

5.
有学认为,胡风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他的“真”,而鲁迅当年说他是“直”。一个“真”字加一个“直”字,这就使胡风不免像长满了细刺的仙人球,不但抓起来扎手,就是谈一谈也富于刺激性  相似文献   

6.
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说过:“照片是眼光,心灵与理智在一个唯一重要的瞬间里的结合”。久而久之,我终于读懂了这句名言所含的哲理。刘年来,他与新闻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追求这项神圣事业的坎坷途中,闯过了一道道布满蒺藜的关隘。一、糜不有初,鲜克有终“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兵”。他曾以此鼓励自己,并为之奋斗。在多姿多彩的军营这所大学校里,他最终走上了新闻的道路,并迷上了新闻摄影。老子日:糜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一个人选择了一个目标开始很容易,想干到底并有所成就则很少见。他30年拼搏耕耘,饱含着对…  相似文献   

7.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瑞茨红衣主教的这句话。美国出版家狄克·西蒙,在出版布列松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挑选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以它作为书的标题。现在,在新闻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已经成为大家极为熟悉的,甚至被用滥了的词了。在卡特·布列松的序言里,他并没有给这个词下确切的定义,他  相似文献   

8.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许多法国人认为,他是“法国政坛自戴高乐以来最伟大的人物”。也有人将他比作拿破仑,因为他像拿破仑那样野心勃勃、与众不  相似文献   

10.
对张作霖的评价,有人会说他好,认为他有才能、有魄力,为东北民众谋了很多福祉;也有人会说他坏,认为他凶狠残暴、狡诈阴险、穷兵黩武而使百姓生灵涂炭。尤其受影视剧“戏说”的影响,或把张作霖演义成一个身材矮小、满嘴“他妈拉巴子”的土匪形象,或是塑造成一个英俊潇洒、满腹韬略的大元帅形象,这些无不有些片面或偏激。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张作霖并非如此简单,是位  相似文献   

11.
记录历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史书的,一是史诗的。即便是后者,20世纪以前的史学家们也认为,史家并不那么重要。谁会在乎《江格儿》的作者是谁呢?荷马也不过是一个集体性的笔名。对此,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富斯特尔曾有一个经典性的说法,他说:在史时,“说话的不是我,而是历史通过我说话。”  相似文献   

12.
杨少斌去法国了,去参加“当代中国肖像”展。从法国回来,他一定又会被晒黑一圈。他的皮肤有些像相纸,在欧洲的阳光下不断显影——他每次从欧洲回来,皮肤的颜色都会自然地加重。这也有些像他的画,他的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深层发展,越来越局部,也越来越铺张。 少斌是一个亲切的人,他喜欢说话,但又不太会说话。我的意思是他说的话往往太“正式”,少了些趣味。少斌从骨子里  相似文献   

13.
1月22日,法国人失去了一位最受人爱戴的父亲。当天,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新闻公报说:“他的去世让全体法国人民悲痛。法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一位良心和善良的代表……”他就是有着“法国良心”之称的皮埃尔神甫,一位坚忍不拔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善事业的实践者,埃玛于斯团体创建人.无家可归流浪汉的支持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个世纪前,中国大儒辜鸿铭便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 中法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康乾盛世”时期,100多法国传教士通过书信等方式向法国介绍中国,一时间,在法国和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太阳王”路易十四尤为中国文化所“倾倒”,在他的鼓励下,穿中国丝绸、坐中国式的轿子、养中国金鱼等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  相似文献   

15.
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刊出了一篇专稿《中国5000万”差生”谁下的定义》,这篇长达数干字的专稿在标题上注明: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相似文献   

16.
“风格即人”。很多人都认为这话是马克思说的,也有人说不是,并且旁征博引,搬出好多资料。我到图书馆查了查,证明后一种说法正确。我认识上的一个错论也由此得到纠正。“风格即人”是谁说的?是18世纪法国一位博物学家布封说的。布材是科学家,也是著作家。他写的(自然史》在世界上很出名。他专门论述写作问题,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风格则的讲演。“风格即人”就是这篇讲演中一警句。“风格即人”,遮普普通通的四个字,一出世就像插了翅膀一样,漂洋过海,活跃在各国许多文人的笔下,并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赞赏。这里恐怕包含看一些道理…  相似文献   

17.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6,(3)
报刊是传递民族精神的通道文/欧阳秋云最近,读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唯一的一部文字著作《法国大教堂》,其中有一段活说:“有了哥特艺术,法国精神充分发挥出它的力量,后来,法国精神贫乏了,但却按照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加以调整,也许过分了。”罗丹在这里表述了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多才的名专家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我国经济学界最早研究当代非均衡理论的人。他所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人们有时称他为“厉股份”。在人们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治学严谨并有独到见解的经济学家。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许多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那是2000年11月底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功能厅里里外外人声鼎沸,厉以宁的众多桃李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这里,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和国内江苏、安徽、广西、广东、黑龙江等省市的历届弟子三四百人,第一次听老师讲解唐宋诗词欣赏。对厉以宁来说,诗词只是他的“余事”而已。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然而,收录了厉以宁248篇诗词的《厉以宁的诗意人生》最近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20.
清末有限政治自由与中国早期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平 《新闻界》2005,(5):50-5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以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主要是以法国、英国和德国为背景,从中抽象出来的一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经验理想类型(Ideatype),他认为,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它形成了政治权威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为具有理性精神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公共事务的论坛,这种讨论往往就形成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