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要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然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如选拔培养的效率追求与教育公平诉求的二元冲突、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挑战、技能人才与教育偏见的双向博弈、人才培育与人才应用的分离困境等现实隐忧,阻碍了生产力质态的加速跃迁。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渠道,在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应通过以下对策来指明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前瞻,以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基础教育上,细化融通培养机制,培育新质后备人才;二是高等教育上,依托智能学科平台,塑造新质中坚人才;三是职业教育上,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发展新质智能人才;四是差异教育上,探索多元培养模式,打造新质多样人才。  相似文献   

2.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挑战、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竞争及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为代表的劳动对象。当然,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也会随之变革与调整。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创新的聚集地,在培养新质劳动者、提供新质劳动资料、拓展新质劳动对象、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等方面肩负着重任。但与之不相对应的是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短板。要提升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需要建立动态的有效的学科专业和培养模式调整机制,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促进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这个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塑造价值观的核心杻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互关联,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关联,通过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期,我们聚焦职业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4.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与信息化产业技术革命的持续加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从理论上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的先进质态,在实践中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在形成中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将着力点放在数字化、绿色化自主创新带来的效益提高、环境改善、结构优化、韧性增强上。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变革生产关系以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配,塑造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5.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国民经济创新发展。文本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量变基础是成熟的国内大市场,关键要素是高质量劳动力。生产力的爆发式飞跃和渐进式飞跃均可推动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爆发式飞跃实现原始创新,渐进式飞跃表现为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微观载体,市场和政府的协同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变革、高职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因子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双向互动作用关系三个方面。但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性挑战,制约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针对上述挑战,需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更新高职教育育人理念;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出海”行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高;推进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消除高职学生层次差异化。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两个角度,阐述新质生产力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理论逻辑,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及其机制。从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分析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结论如下: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民营企业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外部效应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从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强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保障、提升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8.
新质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职业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殷实基础和深刻动因。新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匠精神层面的新质人才培养,构成了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因此,改革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新质职教人才,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变量。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需推动职教传统理念的革新、新质人才的培养及产业体系的升级。遵循职业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要义,以及职业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政策逻辑、现实逻辑,从新理念、新智能、新业态三个方面探索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一是新理念赋能,确立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二是新智能赋能,产教融合认证培育新质职教人才;三是新业态赋能,职业教育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质生产力是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人、物和技术诸多因素及其关系的改造,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因与生产力的载体——产业具有天然亲近关系,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应大有作为。对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内涵及要素的梳理发现,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对应的供需关系,职业教育通过科技创新,培养高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致力于科学技术创新、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锻造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三方面的驱动力量。当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还存在诸多因素导致的实然困境,亟需开展制度优化工程、人才培优工程、产教融合提质工程,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在数字化领域内应用的一种新样态,已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破解乡村振兴实践难题的持续动力。当前,数字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农民收入、构建智慧数字乡村、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振兴的协同作用耦合成一个完整系统,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增力。为此,必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在地化数字人才队伍、加速乡村产业升级与转型、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24,(9):6-7
<正>3月9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就教育领域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怀进鹏指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期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生产力的历史性、科技创新的引领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性。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产业变革功能、模式塑造功能、动能提升功能、资源整合功能、生态优化功能、风险防护功能等独特功能,在实践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革命性突破;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要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先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超越,进而驱动新时代教育的普遍性变革,其中四个变革方向尤为重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价值观建构,凸显情感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智技术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升级,注重科技知识、道德知识与生态知识交叉融合的教育知识结构调整,以及契合新型生产关系的教育共同体构建。因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变革方向,需要重点进行三项关键性教育改革:将创新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目标,将综合化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将觉悟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内在旨趣。  相似文献   

14.
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博士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最佳结合部,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培养模式和学科结构不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程度不深、无法及时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现实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人才培养规模结构、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5.
小康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要素,表现为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从动态的角度看,它的性质是由各要素的性质及其联结方式共同决定的,且具有新质和新功能。把小康社会看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对生产力各要素有更高更新的质量要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高远的视野:在劳动者方面,积极看待劳动主体的能动性、创造力,更加注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增强劳动者能力建设的智能内容;在劳动资料方面,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及其算法已成为最具智能型的生产工具,前景未可限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在劳动对象方面,必须克服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要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推进要素市场化,进一步内外联动推动高水平开放。  相似文献   

17.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体现,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本质特征。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研究采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对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组成和运行逻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运行表征和推进路径。研究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与新质生产力共生长成为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高质量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具有伴生与耦合的现实逻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具有系统性提质、数智化驱动、嵌入式培养、跨场域协同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面向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创新为关键路径、以共建共治为主要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动力、以价值创造为基本导向,高要求打造职业教育新形态、高品质提升人才培养新效能、高水平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高标准激活数智赋能新变量、高站位形成服务发展新优势等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是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步。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依赖传统发展格局、发展结构不善、发展模式科学性不足、发展功能发挥作用不佳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在价值论逻辑上具有独特优势及发展价值,在认识论逻辑上创造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在方法论逻辑上以技术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包括主体需求维、功能价值维、主体关系维、技术方法维,能够在凝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发挥裂变重组与跨界融合功效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高效处理职业教育公共事务。面向未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新模式,借助科技创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与发展水平,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职业教育风险防控机制,并制定法律法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升级迭代。  相似文献   

20.
新质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中最为活跃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技术思维、复合思维与创变思维,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培养新质人才,需要构建新质教育体系。融创教育作为数智技术赋能的新质教育,是在真实劣构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工具系统、内容体系、思维方式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催生创造性思想理念和问题解决方案,塑造超学科心智结构,实现知能体系的实践转化与跨界融合,促进新质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范式,不仅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更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先导。实现融创教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人工智能渗透学科引领技术思维、以协同主体驱动复合思维、以培养创造力塑造创变思维,打造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队伍,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