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融媒体发展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呈现四位一体、三类方式以及效果联动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探讨融媒体技术对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的影响,并从基本形态、传播特点以及影响力评估等方面分析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的基本态势,结合当前主要问题从定位布局、内容供给、社群运维、人才培养、影响力评估、经营策略等方面提出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融合迅速更迭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竞争由期刊产品竞争转向期刊品牌竞争,具有响亮的期刊品牌成为期刊经营与发展握有主动权的象征,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推动期刊品牌建设纵深发展,成为期刊从业者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在品牌建设意识、融合规划、优质内容供给、重点品牌项目打造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应从重塑期刊从业人员的品牌理念、打造精品内容为品牌价值赋能、基于品牌接触点创新传播矩阵、在多元培育中提升品牌影响力等维度探索融媒时代学术期刊品牌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璇 《今传媒》2022,30(1):33-36
融媒体时代的开放共融环境有效促进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与社交平台,有关节气的内容在不同平台大放异彩。随着关注它的人日益增多,有关节气的宣传内容出现同质化严重、传播内容不均衡等问题。本文从学术严谨性、地域差异性、现代价值和综合传播方法等途径探寻在融媒体时代下,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方法,为推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寻找思路。  相似文献   

4.
谷子成 《今传媒》2020,(4):137-139
以内容、资源、宣传、利益等层面的融合为特质的融媒体环境,为向来被大众所持有的传统、刻板印象的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转型发展机遇。当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在此发展机遇下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和努力。然而,融媒体并不等同于全媒体,学术期刊必须依据自身的媒介传播特征和规律选择更利于自身发展的多维度、多形式的传播路径,以包容却也独立的态度有效提升相关学科和学术领域的传播效应。从而,融媒格局下的学术期刊可以更好地发展自身、服务受众、鼎力学界、助力实业。  相似文献   

5.
刘凯 《新闻传播》2022,(16):40-42
现阶段,在社会的发展下,媒体行业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不同的形式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传递。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色彩。但是,也使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融媒体的环境下,人们追求多样化形式,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将传统媒体与多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创新出多种发展模式,有效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提升电视新闻的发展。鉴于此,此篇文章通过对传统电视新闻行业中融媒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融媒体时代的特点给予了一定的研究,针对融媒体时代中电视新闻的传播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融合途径,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新闻信息传播中,新媒体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并且逐渐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逐渐形成新的传播形势。随着新闻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实现有效传播,实现节目创新,进而从激烈的媒体竞争之中突围,这是当前需要重点分析与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耿凤娟 《今传媒》2023,(5):40-43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其中以信息共享、多媒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改变了当前社会的信息生产传播格局,使得传统学术期刊读者的阅读习惯、认知需求以及互动模式都发生了明显改变。本文基于融媒体视角,分析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多元化模式,探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我国学术期刊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期刊评价根植于深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经过同行评议的严格把关,在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日趋走向成熟.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并通过多媒体渠道实现全方位传播,同时也面临学术理念革新、受众阅读习惯转变、新兴技术助推、传播渠道拓宽等多重变革.学术期刊评价应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注重团队绩效考核、追求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9.
融媒体时代,各类型的媒体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从而使得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传播效能提升有了更加重要的路径与方式。随着5G时代来临,各种类型的媒体传播形式,特别是短视频的传播,也成为网络资讯传播当中非常主要的传播形式,在媒体和社交领域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多种形式提升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0.
鲁鹏 《声屏世界》2021,(5):113-114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是从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的途径、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等,还是新闻受众的获取习惯都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便捷化.文章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变革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并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作出适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乔敏 《新闻前哨》2022,(5):41-42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类信息传播的途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丰富多元的传播技术突破了媒介限制,信息的传播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随着直播、短视频、秒拍、H5等多种传播新形式的发展,中国传媒产业迎来融媒体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不仅是传媒发展的新动力,还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阐述融媒体的具...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宛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壮大,由于其具备较强的互动性以及即时性,因而迅速成为传媒市场中的重要部分。以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介单位正面临着受众流失的巨大问题,在传媒市场中的发展受到冲击。为充分契合时代发展进程,地方电视媒体有必要融合其他媒体的诸多优势,以此来实现转型发展。本文就融媒体时代下地方电视媒体的传播发展新思路做出了简要探析,以求能够为有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时代的漩涡中,不仅传统媒体正在改变自己"采编播"的流程、创新探索与其相适应的思想和理念,而且受众也因为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高度交互性、即时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维度、多元化、社交化、高时效、短暂性(易遗忘)成为融媒体的主要特征,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方向、新的变化.因此,本文以融媒体时代的...  相似文献   

14.
唐理 《新闻传播》2023,(9):56-58
随着我国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行业也随着新兴媒体的涌入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融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媒体,例如电视、报纸等也与当前的移动终端、电脑等设备进行了深度融合,也对新闻的传播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与突破的重要性及当前表现,分析了其创新与突破的条件,提出了关于新闻传播创新与突破的实践措施,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卢静 《新闻传播》2023,(18):92-94
在融媒体时代,提升新闻传播力对于新闻机构至关重要。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中提升新闻传播力的对策思考。通过多媒体内容制作、跨平台传播、强化社交媒体互动、提升信息可视化和加强用户个性化推送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新闻机构应采取的具体行动。这些对策将帮助新闻机构满足用户需求、扩大影响力、建立信任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是当今学术期刊界绕不开的环境,让传统学术期刊措手不及,但其也给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机遇.然而目前多数期刊的新媒体运营之路并不顺畅:互联网思维欠缺、互动性不够深入、服务意识不强.传统期刊应积极改变观念,实现由科技信息传播者转向信息服务平台、由被动推送变为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服务转变,同时期刊编辑亦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摈弃“本位主义”思想,抓住转型契机,实现自身的蜕变,同时,编辑应重视并掌控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风险,杜绝出版事故.  相似文献   

17.
在迅速发展的媒体融合时代,许多传播理念、规则正不断被刷新或改变。本文就以此作为背景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发生的变化、传播效应和广大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以及进一步做好当下的新闻报道进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伟英 《出版广角》2018,(13):62-64
融媒体时代,中国外文电视节目迎来了最佳发展机遇,但要想实现全球范围的精准传播,必须找准切入点,内容上挖掘中国文化特色,拒绝功利化取向,实现制作、发行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加快实用型APP的开发,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解决节目海外覆盖率问题.从业人士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优质的外文电视节目才能为中国形象的宣传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理论武装,更广泛、更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法,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媒体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传播者与受众混为一体,新旧媒体走向了深度融合。新媒体以崭新的姿态倍受公众欢迎,人们渐渐地冷落了传统文化,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存在严重的民族价值取向问题,由于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中国。因此,本文通过介绍融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分析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最后研究融媒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