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魔戒》与《西游记》分别为西方和中国的文学巨著,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过大量研究,如宗教、接受美学、翻译、交际以及主人翁分析等;也有论者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将两部作品一起分析。但至今未有作品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视角来比较这两部作品,因此,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比较分析《魔戒》和《西游记》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与差异根源。  相似文献   

2.
禅门心法──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的主题研究众说纷纭,而宗教主题说是最重要的一种。本文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佛教的“禅门心法”。并且详细辨析了作品中与之有关的释与儒道的关系、反佛教的现象、个性解放的倾向以及主题的多义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詹放 《教师》2008,(18):117-118
在西方宗教哲学中,“恶的问题”始终是困扰历代思想家的一个逻辑悖论。为了调争经验现实中恶的存在与全善全能的神灵观念之间的天然冲突。历史上各种宗教与哲学流派都试图对恶的本质和起源给出不同定义,其中尤其以天主教奥古斯丁自由意志论与摩尼教二元论两种学说体系的斗争最为引人注目。当代英国奇幻作家托尔金在其代表作《魔戒》中,以令人信服的叙述手法再现了长期被西方教会正统斥为异端的二元论恶现与20世纪工业化战争和屠杀经历之间的恐怖共鸣。以及传统神义论在阐释这一当代邪恶体验中的无力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表达了丰富的佛教义理,其中般若性空是作者佛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作品中许多回目和诗词所包含的佛教含义、行文中出现的大量谈空的诗句、作者对悟空师父的选择以及作品中《心经》内容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对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解析。  相似文献   

5.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是一部具有完整象征意义的寓言小说。通过小说前四章孙司空的后代孙履真寻仙求道过程的本查,可以解读这段故事的象征内涵,印证《后西游记》的主题就是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西作品中"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分析比较,展现出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点的侧重点,并对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的融合点进行阐述。同时,从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说明中西方感性与理性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进而指导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意志战胜先天的"恶",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视角来看,《西游记》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章名篇,例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同样,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也承载了很多历史因素,包括唐僧的真实历史人物由来,西行的背景和影响等。本文用历史视角去解读《西游记》,解析了《西游记》与历史的联系、与初中教材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女性形象都有相同的三类,而两书所侧重和肯定的类型不同,妖精完成使命有别;两书都表现了红颜祸水和德欲矛盾的观念,尤其都设置了一组对立的类型,表现了对女性的轻视和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一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反迷信、反神佛的伟大作品.书中吴承恩借助其神妙的构思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手笔,在字里行间较隐蔽地表达了他的三教合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解读小说《西游记》,可将其视作一种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过程的艺术化描述。其中当事人分别是唐僧师徒和取经途中遇到的其他受助者,与之对应的咨询者分别是观世音、孙悟空和以孙悟空为代表的取经团队。观世音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孙悟空是一个从新手成长起来的心理咨询师,取经过程即其成长过程;咨询的短期目标主要是协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终极目标是"终成正果",类似于当代以人为中心疗法所强调的"全然发挥功能";唐僧师徒全部"终成正果"的结局不但标志着良好的咨询效果,也完美诠释了"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理念。这一艺术化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关理念和要求姑且称之为"《西游记》疗法"。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21,(1):67-72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写木仙庵谈诗,"四操"之一凌空子称自己所吟之诗为"扯淡"。《西游记》讲道说支持者站在金丹大道的立场对此进行了解读,客观上肯定了这一回的存在价值。"扯淡"一词不雅,其主要含义是"闲扯"和"胡说",从文学角度来看,可称之为"闲笔"。《西游记》中的闲笔主要包括唐僧师徒的闲聊,文中插入的诗词韵语,以及具有讽刺意义的戏笔冷语等。这些闲笔与宋元以来的说话"头回",说话人引用诗文以炫学逞技,以及吴承恩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从《西游记》取经人物形象的塑造、奇幻的构思与其他精怪形象的生成,都可看出《夷坚志》的痕迹,甚至细节处也有沿袭现象。《夷坚志》对《西游记》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浅析《西游记》中唐僧的佛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现代语文》2006,(10):29-29
《西游记》作为一部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学名,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一直保持着恒温,可对师傅庸僧却少有人淡及。但有一点,只要稍加探究就可以确定,那就是唐僧对佛教的态度是很虔诚的,始终恪守着佛教的教规教义。那么他对“佛”的那种至高无上的崇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从分析他的化性格和人性格入手。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而关于它的主题时至今日一直争论不休。仅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举:“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文词甚繁。”近年来,《西游记》主题又成了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密码”说、“赎罪”说、“情理”说、“心路历程”说等新说烽起,其研究重视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活跃的态势。笔者以为,这么一部惶惶巨著,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在写《西游记》的过程中,注重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本文将从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窥视他们皈依佛门的心路历程,并从中解读一些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红与黑》、《高老头》、《漂亮朋友》三部小说贯穿法国的19世纪,记录了当时法国社会剧变,对之做一种历时观照可以看清这种变迁,并通过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可以发现在三部小说中所体现的人的异化与拯救。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序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报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西游记》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一个破天荒地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勇,一个则构建了超现实的神魔世界。两部作品看似离经叛道,却都不自觉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两书共有的看似难以解释的现象中找到其传统儒家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