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少康 《新闻窗》2014,(2):44-45
一、“阿房宫事件”为什么“教训深刻” 2014新年伊始,陕西“阿房宫事件”波澜再起。一篇题为《西安380亿打造“新阿房宫”引舆论质疑》的文章惊动中央高层,中央领导对此作了重要批示。对此,陕西方面称“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2.
就新闻而论,短比长难写。写出一篇成功的短新闻,并不见得比写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新闻省力。何故? 短新闻是“浓缩的艺术”。它要浓缩历史,记录今天,展望未来。就像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有波澜和浪花,洞察这种排头浪,并迅速准确地反映它,而且要用三五百字乃至三言五语反映之,记者没有深功夫能成? 短新闻像折射太阳的“露珠”。它要简洁生动,以小见大。它虽是一扇小小的“窗户”,但却替人们打开一面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它是报春的号角,像“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早梅,让人们窥见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呼:春来了! “塑造”这样的精品,不是比描绘“万紫干红满园春”更需要高  相似文献   

3.
可以说《野草》是一篇讲道理的散文,不是直出直入地讲道理,而是运用了含蕴婉转的艺术手法;不是把道理枯燥地摆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种子与小草的生动形象揭示出来;不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就丢开,而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去思考,觉得文中所包含的道理深刻。这就是《野草》的艺术感染力吧! 这篇散文虽短,涌动着四层波澜,“有这样一个故事”是第一层波澜。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回答,结果答案全不对,作者点明答案应是“植物的种子”。虽然把答案点明了,但对于读者,仍然是个悬念。这是本文的开头。  相似文献   

4.
波澜法     
[概说] 波澜是文章起伏变化的一个形象比喻,也是文章的章法。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而是波浪式地发展的。新闻作为记实文章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得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把文章写得有波澜,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作者对某一事物进行精心地提炼和加工,抓住矛盾的关键之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才能把事物发展的波澜起伏凸现在读者而前。波澜法对新闻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云:“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此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在这里论  相似文献   

5.
一位伟人到中国的南方去,指点江山,燃起了国人心中渴望加快发展的热焰,于是,报纸评论找到了用武之地,中国新闻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评论热”。中国南方那个10年前还只是一个小小乡镇,而今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最活跃的特区的深圳,注定要成为中国20世纪末的里程碑了。邓小平1992早春的南巡,曾那样在国人心中掀起波澜,而这个波澜在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痛快淋漓的8篇评论的点化以及随后下发的中央文件的  相似文献   

6.
《守水记》(原载《人民日报》1993年6月10日)一稿,面对收购打“白条”、乱摊派等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弊端,农民意见很大。党中央既正视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又大力提倡各级干部要勤政廉政,要一件一件地为农民办实事。这篇通讯的作者,把视角投向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乡村,与乡村干部一起熬夜守水,实录了农村基层干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的风貌,全文只有1180个字,可谓是一篇短篇幅的正面报道佳作。具体说来,这篇通讯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前,梁衡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他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 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8.
简洁而不单调枯燥,动人又不杂芜轻飘.这是在新闻写作中应该刻意追求的. 新华社记者穆青、南振中采写的新闻特写《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主题重大,寓意深刻,但只有一千多字.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实中蕴含着深情,平缓中跳动着波澜,是一篇简洁动人、值得学习的佳作. 今天,时代前进节奏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任何文章、谈话要力求简洁,新闻尤应简洁.《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一文,把人们需要知道、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新事,有情、有景、有细节地浓缩于一“炉”。这篇特写,没有因为主题重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好像有点怪。一般地说,平静,就没有波澜;有波澜,就是不平静。为什么用《平静的波澜》为题呢?因为《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这篇通讯,从叙述口吻和技巧来说,相当平静、平实;但细细品味其内涵,却在字里行间汹涌着感情的波澜。 看多了平庸浅薄、虚张声势、刻意炒作的新闻报道,偶尔读到一篇质朴清新、情感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无疑是一种享受。我读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通讯《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大舜号惟一女性幸存者董颖的自述》,就有这样一种感觉。 大舜号沉船,世人瞩目。这里有多少新闻可写!救人的、…  相似文献   

10.
山西教育出版社精品图书24《地球家园》《地球家园》一书是山西教育出版社为实行精品战略而推出的一部重点书。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全面讲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全书分为“大气篇”、“动植物篇”、“水篇”、“土地篇”、“人类行为篇”五部分,以...  相似文献   

11.
写非事件性新闻必须抓住矛盾,即了解事物和人物是如何在矛盾中变化的。有了矛盾,就有针对性,就有故事,就能写出波澜。矛盾可分为物质层面的矛盾、思想认识层面上的矛盾、心理性格层面的矛盾。在实际中这几个层面的矛盾是统一于一项工作或一件事之中的,不可能截然分开。要写好矛盾,必须把握好三点:一是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以一对矛盾为主线,其它矛盾从属、服务于这条主线;二是作为结构主线的矛盾应便于表达主题,便于集中故事和掀起波澜;三是对思想认识上的矛盾若反方不便“露面”,可进行技术性设计“包装”,让人看出稿件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言论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报纸和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自愿结合的我登你看的组合。并表现为一种自愿的市场供求,读者在自由地购买或订阅报纸,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上下隶属、行政约束。一个报纸好看不好看,有…  相似文献   

13.
齐金龙 《记者摇篮》2006,(10):43-44
从今年年初以来,阜新晚报为宣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连续刊发了十几篇弘扬正气,见义勇为,倡导文明,奉献爱心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那一篇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掀起一股股情感的波澜,在城乡形成了“构建和谐阜新,共筑爱心城市”的热潮。市委书记姚志平三次对阜新晚报作出批示,对阜新晚报的宣传给予高度评价。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奋战在经济转型中的阜新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知荣辱,树新风,促转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阜新城乡迅速展开。根据市委的部署和报…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15.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16.
不知道现在一些报纸副刊的编辑、副刊部主任,包括分管副刊的总编,着不着急———一期期的半版一版的副刊,编辑、审改、校对和出版出来,可在读者中有多少回声?如果很少,可否引起重视?报纸副刊本不该是这种样子的啊。且不说打倒“四人帮”后不久,《文汇报》“笔会”一篇《伤痕》,掀起了成千上万读者心头的波澜;亦不说在向四化进军途中,陈祖芬一篇《祖国高于一切》在《人民日报》副刊一经问世,就载入了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史册。这些副刊稿件见诸报端,引起了海潮般的读者效应,一时洛阳纸贵。就连不朽的《阿Q正传》,也是在解放前的《晨报》副…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常说不要硬作文章,写不出时不要硬写,此话绝对正确。以此照看目前某些养生版(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不少报纸均有养生版),常常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硬做文章。最近我看到两篇养生版上的文章,一篇题为“一天中怎样喝水”,教人从早上到晚上,每个时间段(琐细到几时几分)怎么喝水、喝什么水、喝多少水等等(见1月15日新民晚报);另一篇题为“冠心病人如何吃  相似文献   

18.
早就想到羊城一游,倒不是为了一览“云山锦绣”、“珠水晴波”……,而是另一种“景观”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有人说,广东现在是灯红酒绿,新闻也是五花八门,与香港的差不多;也有人说,广东的新闻四不象,姓党姓港又姓羊,将来不知怎么样。改革前沿的新闻事业究竟有着何种“锦绣”、何种波澜?广东背连内地、面对香港,“1997”指日可待,其新闻事业怎样兼收并蓄,又如何发扬传统,迎接挑战?这些问题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版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10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  相似文献   

20.
吕俊平 《军事记者》2006,(10):50-50
一位获全国“优秀教师”的老园丁,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十桶水。”女作家李天芳。在她的作品获奖后谈及创作体会时说:她是用多年功夫,背熟了古今中外数百篇散文名著后,才敢下笔写第一篇散文的。第二炮兵部队的陈皖军,出版了一本名为《想给大海一滴水》的作品集,为了向大海回报“这滴水”,这位女作者像一块干海绵,置身知识的海洋里.整整吮吸了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