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人对“新郎新娘”中的“娘”字的理解说法不一:有的理解为“娘亲、母亲”;有的理解为“姑娘”。我认为在这里理解为“姑娘”更确切些。《辞海》:“娘,青年女子的通称。《牡丹亭·肃苑》‘待娘行弄粉调味,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古汉语词典》:“娘,少女。”《新华词典》:“娘,年轻妇女,如渔娘,新娘。”很显然,“娘”字的一个很基本的义项就是指未出嫁的姑娘。毛泽东曾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很多人就把嫁人说成改嫁,娘要嫁人变成娘要改嫁。在这里,实际上也是把“娘”字理解成了“老母亲,老娘亲”,…  相似文献   

2.
娘回了家。喊一声“娘”。没人应。喊一声“爹”。没人应。娘的娘,娘的爹,都去了。一背过身,就远得再够不着了。  相似文献   

3.
沉沉 《求学》2023,(2):49-50
<正>近年来,随着国内“国潮经济”升温,汉服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形成百亿市场,穿汉服出街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时尚”。汉服产业的发展,也让汉服写真、汉服妆容、汉服体验馆成为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并衍生出“妆娘”“簪娘”两种新职业。“妆娘”“簪娘”究竟是干什么的,你知道吗?职业鲜体验“妆娘”,原意为专门给角色扮演的人化妆的人员,在古风汉服领域,则特指古风汉服妆造师。  相似文献   

4.
离家     
“起来做啥?天还早呢,再躺会儿吧。”今天要开学,我想悄悄地穿衣起床,但还是惊动了早早就在灶间忙碌的娘。灶前,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两个身影。娘抓了一把柴火填进灶膛。火很旺,映得娘的眼睛亮亮的,额上一道道的皱纹也闪着光。“平儿。”“嗯。”我应着,任娘把我揽到她的怀里,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娘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那火苗。在火的“劈啦”声中,我感到了娘的气息。“到了学校,别想家,都这么大了,再掉泪人家笑话,也别再贪玩,知道吗?”娘添了一把柴火,轻轻说道。“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我将头贴在娘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嫁到了这个山村,人们嫌她长丑,都叫她“丑媳妇”。后来她有了孩子,人们便叫她丑娘”。她的孩子们就是在“丑娘”的呼唤声中长大的。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丑。直到有一天,她的孩子穿“丑娘”衲的鞋去外地求学,在一次体育课上,老师夸说:“你的鞋这么漂亮,娘一定长得不丑。”可同乡的同却说:“村里人都叫他娘‘丑娘’。”这时,孩子才领悟“丑”的含义。从此,他开始嫌弃娘丑,不敢把同学带回……几年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改变了对娘的看法。年,娘有病卧床不起,住在医院时,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感恩     
叶磊 《教育文汇》2007,(9):62-62
下午放学,学校的“天使爱心社”举办了一场活动——“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大型签名。学生们制作了一条长达20米的条幅,在校园广场拉开。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走上前去签名,我也不由地走向前去,郑重地签上名。  相似文献   

7.
在豫东农村,对父母的传统称谓多是“爹”、“大爷”、“叔”、“大儿”、“大大儿”、“伯”、“娘”、“大娘”、“婶儿”等。20世纪50年代“爸”“妈”称呼开始在豫东农村出现,80年代以后,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豫东对父母称谓及其变化可以看出,称谓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且富有地域色彩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初二学年接任三班班主任的。因中途接班,同事们戏称我为“后娘”。初始,我这个“后娘”的确经历了难以“下厨”的尴尬。前任班主任是个很优秀的年轻教师,热情高,干劲大,而学生刚从小学步入中学,天真、单纯,依赖性强,感情投入快,与原班主任相处融洽。  相似文献   

9.
当我长大成人后,我才深深地感到,孩提时娘对我的“狠”,原来是最真切、最圣洁的爱。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娘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个,娘在我的记忆里对我最“狠”,这种“狠”比对四个妹妹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记得我7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娘带我去责任田里干农活,她锄地,我给自家的牲口割草。刚到地里一会儿,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我恐惧地扯着娘湿漉漉的衣襟,不停地哭喊:“娘,我害怕,咱们快回家吧!”“啪!”娘一巴掌打在我背上,吼道:“是男孩子就不要怕,打个雷都害怕,你长大能干啥,能有啥出息?”虽然娘嘴里这样说着,但很快,她就把…  相似文献   

10.
《广西青年谢廷美离婚仍养岳母娘》(1993年5月3日《家庭报》头版)“岳母娘”是指“岳母”呢,还是指“岳母的娘”呢?读罢全文得知是指“岳母”,那后面的“娘”字纯属多余,这是其一。其二,如果从标题的整齐美来考虑,那么这里可用“丈母娘”,因为妻子的母亲可用“岳母”或“丈母娘”来指称,没有“岳母娘”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1.
    
“娘,”我一进家门就喊道,“娘,我回来了!”娘正在灶间忙碌,听到喊声抬起头,用满是灰尘的手拢了拢眼前的白发,笑着说:“妞儿,你回来了……”还没说完,娘就不停地咳嗽起来。我忙跑过去,夺过娘手中的木柴,心疼地望着娘。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里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记“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礼物     
“叮铃铃……”终于下课了,我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儿,骑上自行车飞一般地向家奔去。我为母亲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想起来,心里便涌起一阵莫名的兴奋和喜悦。“娘,我回来了!”话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娘从屋里出来,慈祥地说:“快进屋歇歇!”并接下我的书包,从包里拿出我换下来的脏衣服。“娘,这衣服我自己洗!”“哟,太阳咋从西边出来了?”娘带着一脸的疑惑。搓、揉、涮、倒水、换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衣架上终于晾出了一串串湿漉漉的衣服。我伸伸累得酸疼的腰,想着母亲每日都这样辛苦,今日自己才知为母亲分点忧,内心感到一…  相似文献   

14.
当周总理向毛主席报告说林彪驾着“三叉戟”飞机正沿中蒙边界飞,随时可能越过国境线时,毛主席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个话早就有,自从毛主席在那个特定的条件下用了一回以后,这个话渐被学用开来,遇到没辙了没咒念了的事,就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使用时,有时是调侃,有时是正言,都无错误。只是不知从哪天起,凡是入耳的这句话,几乎全部变成了“天要下雨娘要改嫁”,于是出了谬误。其实,谬误不是误在“娘要嫁人”,而是误在对“娘”字的理解上,把嫁人说成改嫁,是误把“娘”字解作了“老娘亲”。…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不经意地创造出了一个新词——“变态娘”。武汉市的一位妈妈近日发表了一个《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网帖而走红网络,“变态娘”一词也风靡一时。其实“变态娘”是一个心态非常健康的母亲,  相似文献   

16.
走啊走     
走上街面的时候,于国觉出自己的眼皮在跳。他使劲眨眨眼,回头挥了挥手:“爹,娘,你们回去吧。”大年晃着跑过来,也向后面挥了挥手:“你们都回去吧。”大年把两个书包挂在自行车车把上,说:“我骑吧。”于国抓住车把:“还是我带着你吧,这车你骑不习惯。”大年娘在后面喊:“国子,你和大年互相照顾着点儿。”于国骑上自行车,带着大年,转了七、八个弯,就出了村子,上了通往镇上的大道。太阳还没有出,干干净净的天空上泛起的是清清淡淡的白色。天下了将近一个星期的雨,今天终于晴了。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呢?娘说,一连下了这么…  相似文献   

17.
刚能记事时,我常患小病。娘抱着我,通宵达旦地拿着木棍敲水缸:“伢,快回来啊,娘在,一路上你莫怕!”娘是在喊魂,古老的乡村就以这种方式传承着千年不熄的亲情。记工分年代,“黑五类分子”的娘从淤泥过膝的稻田赶回家,煮一小锅稀饭,喂面黄肌瘦的五个孩子,自己喝两碗清汤就往回赶。要是去晚了,娘又得戴尖帽游街罚站了。我要上小学时,怯怯地不敢去学校,娘说:“莫怕!有娘在。”娘缠着校长说:“我的伢也是伢啊,为什么别人的伢能上学,就他不能,请您一定收下他,我给您磕头了。”学校半推半就才收留了我。我知道,娘为了这一天,托尽了人,说干了嘴。她…  相似文献   

18.
晚唐以前,“娘”“孃”的使用有严格的界限,“孃”表“母亲”义,“娘”表“年轻女子”义。晚唐以后,“娘”“孃”开始混用,词义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词汇双音化的影响下,“娘”“孃”二字重叠,不仅能够表“母亲”义,还能够表“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女性神灵”“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等义,而“嬢”作为“孃”的讹变形体,因为字形简单,也逐渐被人们使用。后来,受到语言规范的影响,“孃”并入“娘”。但在吴方言、西南官话、西北官话的部分地区,“娘娘”与“孃孃”“嬢嬢”分用尽然,“娘娘”表示“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以及女性神灵”“,孃孃”或“嬢嬢”表示“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  相似文献   

19.
“良”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由此孳乳的“良人”亦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以“良”为语源繁衍出的“郎”、“娘”,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是一对古代男女昵称用语。“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这是人所共知的。“娘”是古代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昵称用语,这一点不但人所不知,而且诸多辞书也没有提及到,然而它却客观存在着。  相似文献   

20.
古文献“孃”“娘”的分别与《恒言录》校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孃”字出现了“母亲”义,“娘”字出现了“年轻女子”义,这种分别一直延续至中晚唐前。中晚唐以后,“娘”字渐渐出现了“母亲”义,但“孃”字始终未曾出现“年轻女子”义,与“娘”字的用法区别甚严。无论从汉语史表义还是从原刻本存真这两个方面来看,今版繁体本《恒言录》中的两处8个“娘”字均属“孃”字之校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