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明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3):108-110
本文论述了田径训练中诊断疲劳的主要方法,具体包括:主观感觉诊断法、中医诊断法、生理指标测定诊断法和生化指标测定诊断法;并总结提出了睡眠、娱乐性休息、积极性训练、理疗消除、加强膳食营养和中医药调理等恢复疲劳的手段和措施,从而为解决田径训练中相关问题、提高田径运动训练水平和促进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39名中外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观察研究发现,在同等训练条件下,运动员间产生中医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的结果一致(P>0.05),表明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具有极大的潜力,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及专家亲自诊查,选取18名有肾阴虚、肾阳虚、脾气虚体质倾向者,用中药调理机体阴阳平衡超量恢复,即高水平的"阴平阳秘"。对比其用药前后某些血液生化指标恢复值,发现机体处于高水平的"阴平阳秘"时,对拳击运动员生化指标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提示运动员的机体阴阳处于高水平的平衡时,可能有利于促进恢复、消除疲劳和改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体亚健康状态,中药利用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资源优势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手段,结合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机体最佳机能状态恢复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机理.以期为抗运动性疲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赛前后FFF、POMS值的变化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部分心理指标监测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状况。结果显示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FFF值在赛前集训期间呈下降趋势,并在赛后回升,表明负荷的增减会影响运动员的中枢疲劳;运动员TMD值在大负荷周与小负荷周出现明显差异,说明POMS心境量表对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运动员FFF值与TMD呈中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关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近几年来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在今后一段时期还仍是运动医学界的重要话题.通过对近20年来部分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运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注射以及内外兼用四种.主要对这四种方法的研究及其临床实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黄芪多糖对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从事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会产生非常明显的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因此,对运动员的免疫功能进行有效调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工作.迄今常用的各种营养调理措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效果仍不甚理想.鉴于此,充分利用我国的中医中药优势,尤其是利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运动免疫调理已为大势所趋.综述了黄芪多糖的免疫调理作用,希冀为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在体育训练中的作用。由于西药副作用较大 ,人们尤其关注中药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把我国运动员以及实验室用到的中药补益药进行了分类并指出了目前在中药进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项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自行研制的中药蒸汽浴,对水上运动队运动员进行一个疗程(四个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治疗。疗程前后对比血乳酸(BLA)、血红蛋白(Hb)等几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以上指标也呈显著性差异变化(P<0.01)。研究表明:中药蒸汽浴可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血乳酸清除能力或减少运动后血乳酸的形成,有利于有氧及无氧运动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新的恢复手段,对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全运会决赛前后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情况,研究连续大强度比赛对运动员神经中枢的影响。方法:在第11届全运会决赛期间,使用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采集9名中国某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脑电信号,并对比赛前后脑内神经递质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运会决赛后,5-HT/DA比值升高,可能导致运动员的注意力下降,引发中枢疲劳;NE减少,可能使运动员的心理应激水平下降,赛前焦虑有所缓解;Ach增加、Glu/GABA比值升高,可能与运动员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鼠的游泳训练研究不同中药补剂对大鼠力竭运动疲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不仅与脾肾有关,而且肝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对广东省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25天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探讨综合康复措施对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恢复和提高体能的作用。研究成果表明:采取适宜的综合康复措施,不但能促进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提高人体对高强度及训练的承受能力,而且可促进超量恢复,更快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女子马拉松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备战2012年奥运会赛前的冬训期间,对运动员的膳食情况和营养补充进行了跟踪调查,找出了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对各种营养摄入不平衡的问题,并对运动员的营养补充和体力恢复及疲劳的消除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保障队伍顺利完成大负荷训练,特别是高原训练和赛前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军事五项队出征第52届世界锦标赛的科研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8~11月对军事五项队的一线队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科研保障工作,对运动员机能状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监控。从保障的效果来看,训练中无一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现象,运动员出征前机能状态良好。在第52届军事五项锦标赛上夺得了全部6块金牌中的5块,取得军事五项男子团体十连冠、女子团体五连冠,并获得男女个人冠军和女子500 m障碍接力5块金牌的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5.
推拿刮法对56例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医推拿刮法对56例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推拿刮法对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疗效显,比较其他理疗、口服或外敷一些药物的方法疗程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仍是运动医学界尚未完全认清的课题,本文从中医经络角度探讨对疲劳的判断和消除。实验结果提示:运动后各经脉电阻值均升高,某些经脉并与运动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脉导电率下降使其机能减退。疲劳时肝经、心胞经、膈经,阴跷脉、任脉远离中位数左右经络电阻值失去平衡;脾经、冲脉、阳跷脉等参与气体代谢其中脾经、冲脉作用较大。提示清除疲劳可推拿上述经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问题是当今运动医学的重要课题.从临床表现看,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证范畴,而艾灸对治疗虚证有其独特的疗效.综述了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及灸疗选穴的原则,并指出了目前艾灸治疗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健力方"抗运动性疲劳的药效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动物急毒、长毒及抗缺氧能力和疲劳能力实验分析,中药"健力方"安全无毒性,可以提高小鼠抗缺氧能力和疲劳能力,实验组服药后,血红蛋白和睾酮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具有一定的抗疲劳的功效.实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具有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后疲劳的作用,在体育运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通过分析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优势及中医药运动营养补剂当前存在的问题 ,认为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路应以扶正为总纲 ,充分调动自身的抗疲劳功能 ,立法时要把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结合起来 ,提出 :“辩证立法、依法选药、法有针对、剂量宜小”的立法原则 ,并对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及立法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低血睾酮发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运动性低血睾酮发生的机理及不同中药调理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训练组(T)、服药1组(M1,先补脾,后补肾法)和服药2组(M2,补肾法),采用PCR技术和放免法观察8周递增负荷游泳和不同中药调理方式对不同组别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mRNA、雄性激素受体ARmRNA、垂体黄体生成素LHmRNA和卵泡刺激素FSHmRNA表达和血睾酮的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血睾酮显著降低(P<0.05),同时,LHmRNA和FSHmRNA 、GnRHmRNA 和ARmRNA表达水平下调,M1组和M2组血睾酮均显著高于训练组(P<0.05;P<0.05),并且上述基因表达水平上调,M1组的效果优于M2组.结果提示: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可造成运动性低血睾酮,使下丘脑GnRHmRNA、ARmRNA垂体LHmRNA 、FSHmRNA表达水平下降,负反馈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采用两种不同的中药调理方式对运动性低血睾酮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减缓HPG轴负反馈抑制作用,即改善了HPG轴的功能,且M1组优于M2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