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间叙述者是叙述民间社会的主体。《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民间叙述的相同目标下有各自的叙事特征。在构建和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小说不仅从语言风格上以方言写作为自觉,在进行民间叙述和叙事策略的选择上有着民间叙述者的确立和凸显,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和叙事人称的转变完成对民间社会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6,(3):44-47
从表象看,《生死疲劳》故事情节的展开,伴随着主流意识形态下政治事件的推进。揭开表象,从写作立场来看,莫言一如既往地站在了老百姓的立场上,坚定了对生长于民间土壤之上的生命力的关注。无论是对民间语言的融入,还是对民间传统的承续以及民间意识的渗透,《生死疲劳》都是莫言构建起民间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鸿篇巨制。  相似文献   

3.
莫言与一百年前的泰戈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都引起激烈争论,这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尴尬,即东方人获得这一奖项首先要面对语言资格的问题。自从1990年代以来,1950-60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创作群体,他们基本上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高的创作成就,成为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许多优秀作家走上了民间的道路,莫言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写作与拉伯雷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狂欢传统有相似之处。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确实是具有开创性的一位作家。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开创了先锋文学,一部《红高粱》开创了民间写作。就农民写作而言,莫言是自古以来最好的农民作家之一,他滔滔不绝地倾诉了几千年来农民遭受的苦难、委屈与痛苦。  相似文献   

4.
杨小兰 《华章》2007,(4):135-135
《妇女闲聊录》,在叙事方式上有着革命性的创新,用碎片式的故事展示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坚持民间立场,达到民间语言的狂欢,这些都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显示了林白写作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武汉《楚天都市报》以民间立场、市民特色、世俗关怀营造一个市民化的叙述空间,深深地介入并影响着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事实上,这个言说空间在其对受众进行“召唤”的过程中,渗透在媒体肌理之中的权力话语策略性地操作和处理了信息,使意识形态进入民间社会,并将其转化为民间社会的想象关系。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天马行空地叙述民间、并且不简单地批判民间落后和愚昧,来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的作家。民间写作贯穿了莫言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他将自己的写作说成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在模仿川端康成的《雪国》后,莫言创作出了《白狗秋千架》,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旗帜,也开始了其民间写作的道路。在本文中,我们针对其作品对莫言的民间性视野是否具有现代性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莫言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玎玎珰珰盆儿鬼》是元杂剧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关目的安排,曲白语言的运用,以及其中包含的民间鬼神观念和民俗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民间倾向。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时期的贾平凹,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突出表现在《高老庄》的小说创作中。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开始展露出文化建构的端倪,并以原生态展示生活的流程,从民间视角观察生活,语言上挖掘方言,力图宣泄语言的快感。因此《高老庄》在他的整个长篇小说链条中是很有意义的一部。  相似文献   

9.
怀化市作家向本贵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凤凰台》、《苍山如海》、《盘龙埠》、《乡村档案》等,反映了民间社会的生存状态。作者站在民间立场言说着乡村、农民的生存、情感等,书写民间的生存境遇,揭示民间的情感世界,描绘民间的风俗民情,挖掘民间的精神亮点,表达了作家对乡村民间社会的热爱和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坚守中,阎连科无疑是厚重的力量型大师级作家。被评论界冷落了很长时间之后,他推出了《受活》、《丁庄梦》等"扛鼎之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期间河南耙耧山脉下的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焦虑和民间出路的探寻。该文主要是通过对民间苦难的叙述,揭示出阎连科的民间立场;通过求生以及致富的追求探索,挖掘阎连科对劳苦人的同情与困惑的这一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的小说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这种独特性不仅在于其小说外在形式上的民间性和通俗化,更在于赵树理本人一贯坚持的民间立场和精神上的个人性。龙其小说的语言包含着多种民间文化因素,试就语言的可听性、口语化、形象性、戏剧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既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贾平凹深深植根于此,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并把民俗与文学在心灵的加工场予以整合,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绘制了一幅幅立体的西部“田野图像”。本文试图以民俗文化为透视点,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剖析其话语运作方式,指出民俗中的沉淀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莫言后期小说的民间书写将民间丑陋的因素不断放大,大力刻画民间人物野性的生命状态,用粗粝、怪诞的语言建造别样的民间风情.这种审美风格的转变在夸张中呈现出一种美丑夹杂的复杂而真实的民间状态,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民间本有的面貌,丰富了民间书写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评论界对满族作家马加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依据其建国后的小说创作展开,对于抗战时期,也就是马加创作起步期的小说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系统的阐释。抗战时期,正是马加确立其创作取向的关键阶段,也是为未来蓄势的发轫时期。因此,梳理评价马加这一阶段的小说极有必要。总的来说,马加抗战时期的小说主要聚焦于反帝抗战和解放区社会矛盾的揭示,对于时代的脉动有着准确而切实的把握。同时,马加注重在乡土气氛中言说社会、时代生活内容。不仅注重农村背景性元素的植入,而且还特别倾向使用承载着乡土物质文化的民间语言,这极大增添了其抗战小说的乡土之风。  相似文献   

15.
方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今天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在逐步探索方言小说的重要价值和存在意义方面,不能忽略方言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间性.本文对近年来的几部小说作以简单分析,对方言小说的地域性和民间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古朴雄浑的东北地域风情,孕育了呼兰河的女儿,造就了她独立不羁、追求自由的精神。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风情,洋溢着淳朴的民风乡俗、古朴洪荒的原始自然的特点。萧红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她能脱离三十年代的普遍空气,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细致地描绘了下层人们承受的生活苦难和对抗困境时的乐观、豪情和坚强,热情地抒写了民间社会自在的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无声戏》与《十二楼》两部短篇小说集得以在清初风行一时的重要原因,李渔借鉴市井的表达方式,又在小说中适度流露文人的情趣,使小说语言在整体上具有了“俗而不俗”的特点。从文学史角度着眼,李渔的创作固然是推动了白话小说的“雅化”进程,但由于李渔具有有意模仿市井语言的倾向,李渔小说又显然表明在文学演进中并不存在绝对单向的“雅化”或“俗化”,二者往往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8.
大江健三郎的许多小说都和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充分反映在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的营造、小说的象征体系上。他用现代意识重新观照民间文化,立足边缘,对占据中心地位的主流文化形态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可以说,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大江边缘书写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9.
莫言把写人作为小说的根本,坚持以"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态度,书写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同时,他认为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家创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艺术与文体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使自己的故事获得了世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论王保忠小说的创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保忠的小说精于抒写无奈的生活,善于描绘精彩的民俗画卷,以社会矛盾的揭示和分析见长。构成不动声色的叙事手法和白描技巧,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抗争情怀和无奈心绪,具有文化疗救的功效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