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蒋红 《出版参考》2008,(12):20-21
建国前,刘青山和张子善一直表现很好,在冀中人民中威望很高。但建国后,一切都变了。两入自恃革命有功,声称“老子拼死拼命打江山,享受点算什么!”(刘青山语)生活开始堕落腐化,抽白粉,打吗啡,嫖妓,以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下面围绕此案,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名刊要览     
不要养育过度 美国的家长中,过度的培养教育案例屡见不鲜。如今一股新的革命潮流正在兴起,其目的便是要扭转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投资。“养育孩子要简单”“给孩子自由”,虽然这场革命的名字很多,但传递的信息都是一样的:过度关注孩子有害无益,真想要孩子未来能成功,那就要学会什么时候放手。  相似文献   

3.
谁知道,眼前这个“四通八达”、“上窜下跳”的吴锦才,这个“风风火火”、名声四扬的吴锦才,其新闻生涯,却有一个窘迫的开端呢! 吴锦才16岁参加江苏省语文竞赛,得了个第三名,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198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业组当记者时,尚不足20岁。一个瘦弱的孩子,镜片后面一对羞涩的眼睛总是怯生生的,一脸稚气。两年后,吴锦才的组长总结他的进步时,曾这样回顾他初来时的窘况:“小伙子刚到中央部门采访简直是活受罪,人家瞧不起这个娃娃般的记者。他不知如何采访,机关干部们三言五语就敷衍了他,因此往往冷场,相对无言,他尴尬得如坐针毡,呆不上半小时便败下阵来。回到办公室,老同志问起采访的收获,他说不出来。再出去采访,冷遇、难堪又在等待他。怯于外出采访,羞于回办公室,只好一次次地窝在宿舍里或者躲到别的什么地方熬时光。一些老同志为他担心:这孩子恐怕投错了庙门,在新闻工作上没有什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在他身后100年,仍超越国界被他的同行们尊重并怀念。他便有了成为“永远”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姚珺  金霞 《新闻窗》2013,(2):74-75
一、“新史学”的发展 自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一文之后,新史学便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务实的治史态度,服务现实、服务民众。针对传统史学的“四毛病”、“两弊端”、“三恶果”,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口号,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相似文献   

6.
王乾荣 《传媒》2001,(5):8-9
几个人侃大山,说到正在电视上播映的《笑傲江湖》,高洪波便来了情绪。 洪波如今虽然居于作协领导“高位”,但是并未显“官相”,大家也与他开得玩笑,犹如一哥们儿。其人乃文坛多面手,诗歌、散文、杂文、小说全面出击;写得成人作品,更弄儿童文学;虽以儿童文学名世,却任着《诗刊》主编。 曾听此公说,他在创作、做官、视察之余,先是搜寻把玩名  相似文献   

7.
5年前,安徽省长丰县“大义父亲”胡文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同时落水,他先救下别人的孩子,而自己的独生子不幸遇难。去年3月份,他的女儿刚出生一个多月又不幸死于心脏病。他又将女儿的眼角膜捐献出来。此事一经我们报道,便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8.
●七月十四中午,四平市新华税务分局副局长刘学在四平山门水库路逼群众抢救一名溺水中学生。他毫无顾忌地立即上前对学生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市造纸厂董学良等人见状与他共同对溺水者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他们用震颤的心灵“呼唤”着孩子的醒来,但终因溺水时间过长而抢救无效。围观的群众被刘学的行为所感动,为孩子的不幸遇难而痛惜,同时也希望通过新闻媒介呼吁学生们千万不要再野浴。  相似文献   

9.
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一次青春.而能真实地记录童年、青春的办法就是让成长的足迹能及时地被收藏.得以保存.成长是快乐的.是匆忙的.在成长的岁月中为孩子们留下看得到、摸得着的痕迹.感受成长的乐趣,回忆学习的时光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生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开始,当莘莘学子们走向校园时,挡住校门的却是金钱垒起来的高高门槛。如果说几十天前的期末考试是学生学习成绩较量的话,那么现在就是家长经济实力的较量了。 今天,众多父母们已日益明显地感到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压力了。十几元学杂费便可供孩子读一年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是一种“甜蜜的回忆”。  相似文献   

11.
春天,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是个男孩,取名马越。孩子的出世乐坏了年轻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打出生的那天起,高糖、高蛋白的食品就包围着这个小生命。 8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婴儿在过分的关心过剩的营养下,长成一个小胖子。跨进学校的第一天,小伙伴们便送给他个响亮的绰号——“胖墩儿”。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一道高中考试题:中国革命为什么有千千万万的烈士?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答案竟然是:“他们不懂得人生的重要”。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毛秉华仍然感觉如在昨日。“前些年,我接待了广东的一位中学校长,他带着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来井冈山参观。”毛秉华说,“这位校长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我陷入了沉思。有的孩子对历史如此无知,可这都是孩子们的错吗?”五星红旗是怎么来的,大人们都说得清楚吗?井冈山斗争离现在这么久了,提井冈山精神还有用吗?一连串的问号,让毛秉华暗自思忖:必须向来井冈山学习参观的游客讲解清楚井冈山精神。毛…  相似文献   

13.
不甘被孩子拖后腿美国的女记者有了孩子后,不得不分出很大精力来照顾他们。既要当好妈妈,又要干好记者工作,可真够这些“妈妈记者”受的。许多“妈妈记者”深信,自己的职业因为孩子而耽误了,也许自己的丈夫正在青云直上,而她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去赶上他。这种担心与美国新闻界商业化的现实是有关系的。“妈妈记者”们一方面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宝贝儿,另一  相似文献   

14.
“‘兵记者’”是机关里的一名报道员。机关里的军官几乎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们都很佩服这个义务兵。义务兵叫吴军,是从陕西子长县入伍的农村娃,他被四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战友都叫他“兵记者”。集团军首长拍着他肩膀说:“了不起”。新闻系的教授看着他叨多万字的笔记说:“不可思议”。_吴军入伍后被分到某团四连。—“最好找个城市兵,文化高,脑子灵”,一天他隐约听到团政委找指导员选调一名报道员,心里一急上去就跟人斗气:“俺是个农村兵,可和贾平凹是老乡,写新闻格准行!”。·政委和指导员会心一笑,便让他以当时全团整修靶…  相似文献   

15.
给孩子留一方文字净土贺罡“人生识字糊涂始”。现在的孩子初读书,便遇到这种情况。不仅许多广告上有什么“一箭倾心”、“咳不容缓”、“衣衣不舍”之类的误导,就连许多专供儿童学习的书也差错百出,让孩子越读越糊涂。前不久,堂弟飞飞过10岁生日,我送他一套成语典...  相似文献   

16.
郭诗琪 《大观周刊》2011,(51):246-246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本魔的形而上巫师”。他就是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麦克卢汉.他把社会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忽略观察和研究的媒介本身提上了研究的议程。  相似文献   

17.
顾艳芬 《大观周刊》2013,(2):233-233
彭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者,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到民间去”、“和农民一道”,对农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在实践中得出了中国革命即农民革命的客观规律,是我党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农民观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19.
当了几年法制报刊的编辑,原以为自己在做一种十十足足有益于社会的大好事,所以每当新的一期报纸出版,心中自有一番欣慰。可是,最近遇到的一件事。却使我颇为震动。事情是这样的。不久前,与朋友相聚,他告诉我一件事:一天,他的12岁的女儿突然问她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要变成坏人了?”其母愕然,心想这孩子怎么会问这个问题,追问之下,才知是女儿连续看了几期某法制读物,看到上面尽是违法犯罪的坏人坏事,便以为人最终都要变坏的。其母恍然犬悟,再也不把那份法制读物带回家了。一份法制读物,居然在一个少年心灵上产生这样大的“副作用”,并因此被列为孩子的“禁读书”,大概是编辑们始料未及的。于是,也很自然地引起我这  相似文献   

20.
不动笔墨不看稿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有一回,学生们向他求教看书的经验,他回答了七个字:“不动笔墨不看书”。举一反三,我想到,看书与看稿,似有许多相近处。借用徐老看书的七字诀,编辑看稿,能否将“书”字更为“稿”字? 如果说,“不动笔墨不看稿”是被编辑生活的实践证明了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