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夜哭声1938年7月,巍巍衡山,气候宜人,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宋哲元由于胃炎日趋势严重,进食困难,不得不离开抗日战场,经蒋介石批准来到南岳养病。他们住在半山腰的磨镜台二号院子里,随行有一个医疗小组和一个警卫排。宋哲元是一位抗日名将,“七·七”事变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率部在卢沟桥与挑衅的日寇拼杀,鏖战数日,重创敌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因此,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敬重,可日本鬼子却恨死了他。他来到南岳养病,消息不胫而走,当地许多百姓都来看望他,送来鸡蛋、花生、红枣,甚至抬着肥猪、山羊来慰问。见到此情此景,…  相似文献   

2.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从建立以来,直到1949年10月成立共和国时止,遇到大大小小的险境无数次。不过最危险的倒只有那么几次。瓦窑堡的这次遇险,可算得上是相当危险的一次了。转移部署刚定,半道杀出个“程咬金”蒋介石对未能把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仍计划着彻底消灭红军。1936年5月,蒋介石对张学良下令,要他率东北军向北推进,配合西北军尽快消灭红军。其实,这时候中共中央已经和东北军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只是不便公开而已。东北军接受蒋介石的命令后,由于不得违抗,只好…  相似文献   

4.
罗荣桓元帅戎马一生。在战场上以沉着冷静而闻名。不但他的对手畏惧与其交战。就连死神也受到震慑,不敢轻易光顾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荣桓就经历了一次饭桌上的险情,与死神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5.
7月4日,报社派我到东台市灾区采访。那时,里下河水位还未超过3米,但与兴化、泰县交界的时堰、溱东等乡镇,主要圩区地面真高只有2米上下,形势已经相当严峻。护坝、固圩、封闸、抽水……,到处一派紧张气氛。天黑下来,时堰镇机关食堂晚饭已上了桌。忽听在办公室接电话的女镇长失声叫道:“不好,溱东的四永圩破了!”听说大坝一破,圩区内的7000亩农田和一千多户人家就要遭没顶之灾,我忙和同行的东台报  相似文献   

6.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9,(11):25-27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7.
张楠 《军事记者》2005,(4):47-47
图片(主要足新闻图片)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达到宣传效果.这一点被许多人注意到了。但图片的文字说明如何做到“字唯其少.意唯其多”,与照片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信息系统工程》2005,(1):88-91
Linux的压力愈演愈强;X86体系不甘委身低端服务器;Java之后能否再现科技创新……所有这一切,均是摆在Sun COO Jonathan面前要他在2005年伊始去解决的问题。但对于一个上任已有9个月的COO来说,董事会留给他时间已经不多了。  相似文献   

9.
南极海豹     
《全国新书目》2023,(9):30-33
<正>这是一部书写南极科考事业的科普纪实长篇作品,记录了一位科考工作者在南极日常艰苦且枯燥的科研工作之余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一位中国极地人对南极事业强烈的热爱、担当和期望。通过他笔下叙述和拍摄的南极世界,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了解科考队员在南极艰辛与快乐并存的生活,以及南极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南极生物种群,有助于宣传中国极地事业,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勇于探索极地奥秘的信心和理想。  相似文献   

10.
公正 《新闻天地》2006,(6):57-57
这次经历叫我们永生难忘,在大山深处,是中国移动电话使我们脱离险境,获得了重生,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移动“有信号就有更远的足迹”的真正内涵。5月7日8点多,我们栏目组一行3人从邵阳市新宁县城出发前往一乡镇调查相关事宜。吃过午饭已是下午1点,因觉得上午所取材料略显单薄,内容不够扎实,于是有了到崀山实地调查的必要。到石田村一摸底,情况远比事先想象的严重,我们当即决定,绕道广西去与广西交界的新宁崀山镇的高田村和深冲村了解相关情况,其时已是下  相似文献   

11.
12.
笔者4月赴新疆罗布泊采访,追踪拍摄沙尘天气,却在罗布泊湖心地区遭遇强沙尘暴,导致迷失方向,演绎了一场罗布泊湖心沙尘暴遇险记. 挺进大漠,追拍沙尘暴 今春,我国西北地区普降大到暴雪.有专家预测,冬季降雪水过高,强对流天气发育极端,今春北方地区沙尘天气会多于往年,强沙尘暴会多次降临.经过分析,我便寻找机会进沙漠拍摄沙尘暴.  相似文献   

13.
南极天寒地冻,与世隔绝,在那里从事科学探险的人们,不仅加大了遇到灾祸的可能性,救助条件也相当脆弱。然而,为了探索南极的奥秘,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一次又一次奏出悲壮的奋斗者之歌。 冰雪南极,不仅是太阳出来时银光刺眼,道道冰隙了布  相似文献   

14.
正地球陆域有七大洲,只有极少数人能幸运地都游历到,我原本是一名上海导游,虽到过不少地方,还嫌不够,退休后还在为自己的人生足迹努力"补课",争取全部走一遭。在旅行目的地中,南极洲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无奈那地方天高地偏,普通人无法企及。好在行业信息灵通的我,知道上海也开始组织普通市民游南极了,便捷足先登。2014年11月16日至12月6日,数天南极之行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乔治王岛2014年11月19日,我与199名游客在阿根廷的乌斯怀亚——这  相似文献   

15.
去南极旅游     
2000年,中国第17次赴南极考察队员的队伍里多了6名特殊的人,他们是鹭江出版社出资组织的““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中的人文学者,包括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伦理学家何怀宏、主持人兼学者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阿正、哲学家周国平和记者唐师曾。这是中国人赴南极考察历史上最接近普通人身份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次跨越两万多公里的艰险征程 这是一支由国际组成的顶级探险科考队 十三个中国人要到达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书写人类探索地球奥秘历史的一次伟大壮举 中央电视台随队记全程记录这一世界级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相聚在南极     
在温情脉脉的南极夏季,一个夕阳柔和的傍晚,我们一群记者在中国南极中山站主楼前合影留念。记下我们此次难得相会、异常卷奋的瞬间。我们中有来自电台、电视台、报社的,有来自杂志社和电影制片厂的。其中来自香港、台湾和澳大利亚的新闻、摄影艺术工作者,格外引入注意。虽然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来自不同单位,但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在中国南极考察事业走过了十年光辉灿烂历程之后的今天,在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为中国南极考察事  相似文献   

18.
如何去南极     
去南极旅游的人早已有之,早在1910年,伦敦的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就提出要组织游客前往南极洲探险,但直到1958年,第一批100名游客才搭乘阿根廷的“埃凯雷乌尔斯”号旅游船抵达南极大陆。此后,南极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界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9.
初见冰山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队胜利地横渡太平洋,进人“冰雪大陆”,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考察船通过南纬六十度线以后,已经在南极海域——德雷克海峡航行了两天。这个以英国强盗的名字命名的海峡,横亘在南极大陆和南美洲之间。由于极地暴风雪的影响,这里常年惊涛骇浪,有“航海家的坟墓”之称。前两天,我们的大船在波峰浪谷中渡过时,不少人呕吐。而今天,偏东风,风力五至六级,中涌中浪,谢天谢地。“前方发现冰山,各哨位加强值班!”船长于德  相似文献   

20.
2002年4月24日凌晨3时许.桂阳县煤炭石墨管理局接到荷叶镇河里金叉石墨矿发生井下透水事故的电话报告.局长秦亦东立即组织分管工程技术的副局长及其它人员带着相关技术档案资料赶到事故发生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