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  相似文献   

3.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4.
加大对人大代表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报道力度,是中央对新闻媒体的一贯要求。《新疆人大》作为新疆的唯一一家人大杂志,更是承担着这一重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宣传地方人大建设,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人心呢?笔者以为:策划,才是人大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和长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论新闻报道题材与表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现今,业界和学界一些人士在论及报道题材时,  相似文献   

6.
热点问题报道是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目标,因其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脉搏跳动,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的现实生活,受众广泛,作者众多,以致华章迭出,精采纷呈,发掘前景十分广阔。人大热点问题作为热点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由于人大代表整体素质一般高于社会平均值,其关注的热点往往具备更强烈的政策性,更鲜明的典型性,更广泛的代表性,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一要重视,二要慎重。 这些年,我们三峡晚报把人大热点问题的报道当作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重视人大题材报道,是搞好人大热点问题报道的先决条件。有的人认为,市里“四大家”,唱主角的是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只需报道好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大的动态就行了。这是对人大工作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也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我们的观点是:会议程序固然要报,关键还是报工作,只有报工作才能让人民群众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更深的了解。对人大工作选择怎样的角度去报道呢?应该说人大热点问题是较好的切入点。首先,热点问题与党和政府的工作有密切的关联,报道好它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也是促进;其次,热点问题既让人大代表关心,普通市民也关注,拥有广泛的读者;再次,热点问题相对集中,容易做出文章来。  相似文献   

7.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必须考虑传播效果。党报每天接触和刊登大量的工作类题材,如何把这些题材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新闻,这是新闻实践中需要努力探索和创新的重要课题。工作类题材是党报的重要新闻源。过去记者写稿、编辑编稿,往往是从办报人的感受出发来制作新闻产品的,习惯于“我写你读”、“我编你看”,很少关注我写的报道是否起了作用,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在传播过程中也重视读者的反馈意见,但毕竟已经滞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爱看经济报道的人多了起来,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得怎么样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东南亚为何会发生金融动荡?对我国及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如何?……这些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事实的报道──经济报道──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要让大多数外行人对他们不太熟悉的经济报道感兴趣,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要搞好经济报道,关键是要把经济报道写“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就是一位把经济报道写“活”了的记者。詹国枢极力倡导新闻的“第二种翻译”,他曾说过:“我写经济报道,力求做到八个字: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我认…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2.
1990年2月,县乡干部换届,我乡原党委副书记邓世昌调到荷源乡人大主席团工作。2月16日,他乘公共汽车前来乡里“搬家”。当他办理完移交手续,乡里的同志便议论开来:老邓“搬家”轻轻松松,只带了三个蛇皮袋的行李走了,乡里的东西一件也没拿走,真是个过得硬的干部! 听到乡里干部的议论,我觉得可以写稿报道,但如何确定新闻主题,还不知从何入手。正在这时,我接到县委宣传部关于召开新闻报  相似文献   

13.
一许多人已经熟悉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盛会纪实》栏目。甘肃的人大代表说:今天人民日报一来,我们先找带有这个标记的文章看。人大黑龙江代表团有的代表把这个专栏里的文章剪下来,带回去。好几个代表团指名道姓地欢迎写过《盛会纪实》的记者前去采访。还有,来自中宣部、人大常委会和政协机关的好  相似文献   

14.
二、奋笔疾书爱憎鲜明周恩来同志写通讯时,不囿于一种格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报道题材采用不同的格式。有的题材需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爱憎时,则将作者的爱憎旗帜鲜明地表露在通讯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1、借叙述新闻事实,表现作者的爱憎。例如为了使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不致被“无同情心的社会”“怀疑”和“卑视”,在《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这篇通讯的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这种缘故,我遂不能不写这封通信,并且还要写得长些,说得透彻些。阅者诸君要拿这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16.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年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换着思维写新闻──从钱书远捐林报道看重大新闻题材的多向开拓重庆黔江日报社姚元和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都希望遭遇重大新闻题材。然而在具体处理时,一些人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使“新闻富矿”因提炼不够而浪费掉了。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我写了一组有关...  相似文献   

18.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20.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位敢于“栽刺”的强讯员张文锦。老张今年五十多岁,是阜宁县沟墩镇运输公司经理。三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搞报道,写了一千三百篇稿件,被报刊电台和广播站采用了五百余篇,先后十三次被市县和镇评为优秀通讯员。老张所写的稿件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批评稿,尖锐泼辣,不留情面,难怪许多同志称他是位敢于“栽刺”的通讯员。 1983年底,他从关心小城镇建设出发,向党报反映了沟墩小街三桩难:街烂、水脏、娱乐少,引起了县和镇领导同志的重视。1984年初,镇政府便筹集资金和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