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元衡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两次出任宰相,在第二次宰相任上为藩镇王承宗、李师道所遣的刺客刺杀。关于武元衡遇刺的时间,《旧唐书》记载有抵牾。以武元衡遇刺的历史背景、遇刺经过及史料记载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遇刺时间为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即西历815年7月13日,从而纠正了《旧唐书》所载之误。  相似文献   

2.
流年 《高中生》2015,(1):17
唐诗中凡有"鸡"的诗句,往往都有特定的含义,下述几种类型。讽刺朝政。杜荀鹤以"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两句诗,讽喻唐朝藩镇之乱后,乡村毫无生气的荒凉景象。隐喻典故。唐宪宗元和十年发生了藩镇吴元济阴谋叛乱、宰相武元衡被奸臣暗杀的重大事件。柳宗元写的《古东门行》有"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的诗句,借用"鸡鸣函谷"的典故,表达对藩镇割据、叛朝作乱的义愤和声讨。据记载,孟尝君逃离秦国时,夜半到函谷关出不去,函谷关大门必须等到天明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这样一句:“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对其中“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课本上的注解是“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另查《中华活页文选》、《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以  相似文献   

4.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史学界已多有论述,但对唐中期的元和中兴,则论述甚少,而对唐宪宗削平藩镇的策略方针更几乎没人涉及,本文试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浅陈管见。 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直接促使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出现。由于“自安史以后迄于贞元,朝廷多务优容,每闻擅袭,因而授之”,①以致在肃宗时形成了割据局面,到代宗时这一局面就完全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魏博、成德、卢龙、溜青、淮西等藩镇,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拔扈。这些藩镇在自己的区域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  相似文献   

5.
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它对南北朝以来的典章制度有继承、改革、创新。陈寅恪先生在《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对此已有精辟论述,笔者仅就隋代的宰相制度略抒己见。一三省长官为相始于隋杜佑说:“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司马光也说:刘宋时,“宰相无常官,唯人主所与议论政事,委以机密者,皆宰相也……亦有任侍中而不为宰相者,然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中、侍郎、给事中,皆当时要官也”。杜佑、司马光的论说似有偏颇。魏晋以降,制度多以汉代为楷模,至少在形成上是如此。如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开府,设幕职,为外朝官之首,实力宰相;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中、侍郎,给事中一类要官,为内朝官,他们常在皇帝左右,充当咨询和参谋之职,或委以机务、参与机密,成为皇帝决定军国大政的重要助手。这  相似文献   

6.
唐军与李纳军七里沟之战李正己割据淄青唐朝的藩镇(或称方镇)割据,为祸至惨,范文澜同志称之为唐代社会的“毒瘤”①。“安史之乱”以后,藩镇问题更为严重,以致州县多为所据,大者连州十余,小者亦兼并三四州,形成了一个“国门之外皆藩镇焉”的形势。强大的藩镇如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淮西、宣武等。这些割据势力,拥兵自恣,互相攻杀,兵连祸结,连年不休。在割据势力之内,财赋不入朝廷,以致府库耗竭,国力空虚。这对于唐帝国来说,确实是一个恶性的“毒瘤”。  相似文献   

7.
<正>王慎中尽览圣贤之书和唐宋大儒之文章后发现韩、欧、曾、苏诸名家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所以唐宋八家文在汲取六经、《史》《汉》精义文法方面最得要领。他认为时文写作需有"法"可依,即根据基本格式与基本技巧来创作,还在《答邹一山书一》中说:"大抵文字之事,有约有放,若约以法度,则一字轻着不得,若放而为之,则无不可如意。……然古人有放者矣,骤而读之,浩乎若不可诘,徐究细玩,乃无一语为恨,此则真能放者。吾辈未到彼岸,尤须以法度自饰,庶可无败耳。"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缺少法度自饰,"约"则  相似文献   

8.
以吾观之,朝晖之书,已初具规模矣。其天真率然之态,脱俗绝尘之趣,平和冲淡之气,溢目盈心,冷冷扑面。其楷如少年负纤,气力虽柔,已见雄强之质矣;其草如红颜驯骥,驰骤腾挪,已见豪爽之概矣;其隶则如稚子学步,蹒跚倚侧,憨态可掬也;其行则如白髯临风,举措安闲,而意绪苍凉者,风度可观也。夫古人论书,崇尚自然平淡之品。《书谱》所谓“同自然之妙有”桐江所谓“自然者清新”者是也。朝晖之书,大略属于新潮,然其恬淡之趣,兼蓄追慕古人之旨,甚可喜也。古代书家,亦标举法度。梦溪所谓“尽得师法,律度备全”,“学书须自法度人”者是也。故历代法贴,皆法度森然。余以为成法不可尽弃,亦不可尽守,大要不以法式为法,而又不离法式之规者为上。朝晖之  相似文献   

9.
赵振亚 《甘肃教育》2008,(21):60-60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元和十年,“盗杀宰相武元衡”,  相似文献   

10.
刘神之,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朝廷重臣,官任宰相。垂拱三年(687)被人诬告接受契丹别部首领、归诚州都督孙万荣重金,另外和朝廷同僚、大臣许敬宗之妾有私情,武则天特命地方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以经济问题和生活作风问题对大臣立案,更何况又有武则天的旨令,本应该引起当事者的重视。此时的武则天禀承唐高宗遗诏亲政,临朝称制。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内渡之初,丘菽园是几个敢援之以手者之一,后因菽园受朝廷招安而割席。该文就两丘交往四年间,菽园为逢甲保存、刊印诗文,唱和、书信内容,海内外保皇党人活动与联系,以及两人对招安的心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平淮西是唐中期统一事业中一次重大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宰相裴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史载“勳洋考功,无先与度”。但是,史学界有的同志在评论淮西之战时,往往对裴度的作用估计不足,为此,本文拟对裴度在平淮西中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以补不足。一在平淮西的战争中,裴度内反妥协,外抗藩镇,始终坚持讨伐的主张,起到了捍卫平淮西战争的作用。唐朝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宦官、朋党、藩镇这三股势力为了  相似文献   

13.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历任统治者都企图制裁不服朝命的藩镇,重新恢复唐中央的威权.然而只有元和时期对藩镇的用兵取得了成功,唐宪宗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代中兴之主.遗憾的是这次胜利没能维持多久,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为宦官所杀,即位的穆宗采纳了宰相萧俛、段文昌的建议,实行“销兵”.次年(长庆元年),卢龙朱克融、成德王庭凑相继叛乱,唐廷再失河朔.旧史(新  相似文献   

14.
丘逢甲内渡之初,丘菽园是几个敢援之以手者之一,后因菽园受朝廷招安而割席。该文就两丘交往四年间,菽园为逢甲保存、刊印诗文,唱和、书信内容,海内外保皇党人活动与联系,以及两人对招安的心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岳阳楼记》中的“庙堂”课本注:“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就是指朝廷。”这样解释不确切。愚意以为何九盈同志的看法较为精当。他指出唐宋时称宰相为“庙堂”。如刘宗远《金华子》:“杜审权以庙堂出镇淮西。”杜审权在唐懿宗时担任过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以庙  相似文献   

16.
(一)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  相似文献   

17.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淮西走上叛逆割据之路与德宗朝初期的藩镇政策密切相关。淮西的叛逆不仅极大地加剧了建中之乱的严重后果,而且还成为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经受重创的德宗在贞元年间有了重大的政治改变,这些变化在后来讨伐吴少诚之乱时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9.
唐廷以逾于常时的军赏奖酬军功,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平定。其后,唐廷为了在藩镇林立的政治局面下维护统治权威,将与复杂政治、军事局面密切关联的军赏拓展为经济利益输送的工具,利用军赏着力建设中央嫡系武装——神策军,并在以"两税法"削弱了地方财权后,倚之加强对藩镇军政的控制。此外,唐廷还尝试以军赏配合政治运作绥靖河朔骄藩,并在强藩坐大时,以其维护朝廷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一) 游河朔的时间岑参《送郭又杂言》诗云:“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河朔指黄河以北,当与“河北道”之河北同义。《新书》卷五《兵志》云:“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即指盘踞于河北道的三个藩镇。岑参曾在河朔地区漫游,这是他前期生活中的一次重要游历。岑参游河朔时所作的《敬酬杜毕淇上见赠兼呈熊曜》诗中有“忆昨癸未岁”之句,可以据此定斯游之年。癸未岁是天宝二年,则河朔之游在天宝三年。这与他游河朔时所作诗也是相符的,他在《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中说:“一从弃鱼钩,十载干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