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文在提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科学的新发展,对人机一体化系统科学与技术思想进行了立论讨论。在研究人机一体化系统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的同时,建立人机一体化学科的框架体系,并对该学科作功能层次上的分析。最后展望了该学科的研究应用前景及其对工程领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型的工业自动控制一体化技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PLC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PLC包括了自动化以及计算、通信技术为一体,这种技术不仅编程性良好,更具有抗干扰性的特点,能改造传统一体化产品,还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起到控制的作用。PLC不仅可以减少硬件的改动,还能对电流、装置和驱动设备进行全面控制,为更多技术增加了支持与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系统科学,以及由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为许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对社会的未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那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浪潮和冲击,是否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技术—工业(或技术)社会会发生质变呢?S·史丹博斯所著《系统科学与技术社会的未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当前人类已进入科学与社会互动的的更为频繁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们也基本告别了专注于爱好,自由意志进行科学研究的小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活动总体呈现出大规模、高投入、组织复杂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特点。因而把社会责任纳入到科学家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得到多数人认可。科学家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无一例外的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系统要素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期能够探索一个更为清晰阐明的科学家社会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5.
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而形成循环,是一个客观事实。我国的四化建设要迅速地进行,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要协调地发展,就必须把生产、技术、科学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循环系统,从整体上的动态中来评价三者的作用,并确保“生产——技术——科学”的最佳循环畅通。  相似文献   

6.
试论科学学派的社会运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伦 《科学学研究》1999,17(1):9-15
作为一种科学社会组织形式,科学学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社会运行的独特性和有效性。科学学派的社会运行,要求社会为其创造适宜的文化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保证其科学思想的自由和科学活动的自由;同时要求科学学派建立充满活力的自主结构,以增强其社会运行的自身能力。这样,科学学派方能以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等为基地,以科学期刊、著述为舆论领地,以学术会议为桥梁纽带,以讨论班、报告会、自由交谈等为有效的活动方式,积极参与科学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并在其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系统科学研究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已是一种历史必然。特别是运用这门科学来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科学化、经济增长模型的最佳化、经济  相似文献   

8.
9.
为走出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所面临的"双重困境","可持续性科学"在二十一世纪应运而生。目前它已历经孕育期、成形期和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并且迎来了新的发展态势。学界广泛认同"可持续性科学"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度,并在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出两种相互对立的范式——强可持续性科学与弱可持续性科学。"可持续性科学"的出现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探索基于能源转型相关理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从宏观上量化研究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的时空特征。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构建包含7个维度共20个具体指标的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其2006-2019年相关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空间计量模型从时空双维度对其能源绿色消费水平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呈波动、稳升、速升3阶段的螺旋攀升趋势,具有明显马太效应,呈“东高西低”的集聚发展态势。(2)在影响区域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的7类驱动因素中,低碳产业结构、能源新基建、科学技术发展、环境规制、城镇化、城市绿化具有正向空间直接效应,高碳能源消费结构具有负向空间直接效应;科学技术发展、城镇化具有正向空间间接效应,低碳产业结构、能源新基建具有负向空间间接效应,其余因素的空间间接效应不明显。因此,应注意加强区域间科学技术合作、深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研究》2001,19(1):112-112,108
2000年9月5日到7日,以“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控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44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仁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徐联仓担任此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核能、心理学、人因工程、航天、航空、国防科技、电力、海洋、机械等领域的30名专家出席了会议。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特指技术密集、设备复杂、人员众多、组织宠大的系统,如核电、航天、航空、化工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组织,此类系统由技术设施、人、组织三类元素构成,且各类元素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功能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组织错误和安全文化的研究已经兴起,表明对复杂社会系统的安全控制从以技术控制为主向技术控制、组织控制和社会控制并举的转变。 1 从行为科学视角探讨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控制问题 赵仁恺院士论述了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控制的技术可靠性、人因工程、安全文化和组织控制等四个技术领域的形成,指出除第一项属技术工程外,后三项均属人的因素定向,上述四个技术领域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担负着保障复杂系统安全的职能。他强调在各个行业中,对复杂系统安全控制问题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可能是主要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二平研究员对人因工程、组织错误和安全文化三个研究领域的新动向作了综述。他指出人误和人的可靠性是人因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前者常用于对人误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后者则用于解决工程问题中评估系统可靠性的应用研究。他在介绍了Reason建立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事故模型,该模型有两点突出的创见:一是揭示“潜在失效”对系统安全的威胁,潜在失效主要指管理层面的错误;二是在“纵深防御”条件下,任一技术失效、人误以及违章只是事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技术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技术的本质问题是社会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科学是社会技术的理论基础,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中介。社会科学向社会技术的转化是科学理论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客观必然性向主观目的性的转化、相对真理性向社会功利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交叉科学”与“科学交叉”特征探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从对“交叉科学”认识上的分歧出发,探讨了科学交叉与交叉科学的特征、交叉科学的三种类型,并从此得出了自己理解,认为科学交叉是交叉学科形成发展与成熟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主要阐述在现如今高科技高速发展这一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向。从系统观点出发,运用过程控制原理,将机械、电子与信息、检测等有关技术进行有机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40年代末逐渐兴起的系统科学一反近代以来围绕物质“实体”来展开的科学传统,而是将“关系”作为认识论立论基础,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客观事物与其过程的关于“关系”的共同规定性及其规律。对系统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方法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对系统科学思想史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于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不仅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本文在综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对其特征进行了重新归纳,并提出正确理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需走出的6个误区.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奠基者贝塔朗菲曾说:“我们要是正确地提出和评价现代系统思想,则不能把它们看作一时时髦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最古时代起,在欧洲哲学中就存在系统的概念。”(引自《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而在中国其实系统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早,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近代系统方法论大概经历了三个大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
不久前,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邀请部分在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中青年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举行了当代科学发展一体化学术座谈会。会议坚持“双百”方针、学术自由的原则,与会同志思想解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了当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动态和信息;探讨了当代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