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2月底,受广汉市研培中心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的一期"名师乡校行"语文活动.该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增加专业交流,给农村学校带去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执教经验. 活动中我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一位是50多岁的杨老师的课,另一位是比较年轻的刘老师的课,他们上的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复习课.杨老师这节课主要复习的是"句子的类型",刘老师执教的是"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听下来后,总体感觉是:两堂课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杨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刘老师的课青春活泼;杨老师的课更加关注教学内容,刘老师的课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对学生多了一些关注.  相似文献   

2.
听过两位老师的一年级识字课,上的都是"日月明"这一课. 日月明,鱼羊鲜. 小土尘,小大尖. 一火灭,田力男. 人木休,手目看.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4.
同一节课,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老师们进行个人备课,由一位老师执教实施,在集体听课的基础上,老师们进行讨论、调整的磨课过程,再由一位教师备课、执教实施,其他老师再听课.这就是"一课两讲"的集体备课方式.本文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例说明这种教研模式.所选教材为山东科技出版社的司南版教材.  相似文献   

5.
追求真实的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课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课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还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  相似文献   

6.
今年上半年,邢台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了"新课标评优"活动,我有幸能够去参观学习.老师们的水平都很高,课讲得非常精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所以心情非常愉快.但是有一位老师的一个小环节的处理让我觉得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7.
李静 《四川教育》2003,(2):76-77
三则案例 近日,在课程改革优课评比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三节品德与生活课,课的内容都是"坐、立、走,有精神".三位执教者受不同教育观念的支配,采取了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将这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2012年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观摩展示活动"在美丽的珠海落下帷幕,笔者有幸赶潮,聆听"大师"们的现场课堂教学。河南张文娟、北京唐敏、广东岳川、重庆周霞等六位老师荣获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特等奖,而这四位老师的课笔者都赶上了。笔者觉得她们的课无论是素材还是形式,无论是设计还是组织,都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笔者把它称之为"潮课堂"。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我校D老师和安徽W老师在安徽某重点中学就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2节"功"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两位老师分别来自所在省的重点中学,均为一级教师,有着差不多的教龄;授课对象均为某校的高一年级实验班,授课班级原授课老师为同一人.两位老师基于相同的"课标"和教材,面对着同层次的授课对象,但对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和教学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我所认识的一位老师,刚刚接了高三新班,前几天见了我,不无悲哀地说起:"现在的高中生,越来越没有灵气了。"听了这句话,我感到非常揪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呢?前几天我听了几节高中的课,老师都是有些功底有些名气的。按照时下的标准,课上得都很成功,可是几乎每个老师,在课上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告诫。那些话,虽说都很实在、恳切,也很实惠,但也许正是如此,才使我听得心惊肉跳。这几位老师在课上言必称高考。比如一位老师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在  相似文献   

11.
下校听课调研,恰逢二年级每个班级都在上<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于是一个上午我就聆听了A、B两位老师执教的同一课,并倾听了两位老师的师傅C老师对此课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通过现场观摩以及事后对录像、录音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以叶澜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这三节课至少达到了扎实、平实、真实的要求[1]。那些"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离开教材内容盲目求"异"、不顾学生实际"标新"  相似文献   

13.
微机课上     
微机课上,某一排同学的机子出了故障。一位同学忙向老师报告:"老师老师,死机了!我们这一排都死了!"老师忙挥手问:"还有谁没死?"这时许多同学都跟着嚷嚷:"老师,我死了!""我也死了!"  相似文献   

14.
课前思考对于"24时记时法"这节课,我们见到的大多数课堂都是老师说个不停,学生忙个不停.何至于此呢?通过教学观察,我们发现,除教师组织的教学素材零乱、教学结构散乱、教学主线模糊外,对这一课所涉及的知识本身的把握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听了两位老师就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4第一章第2节"极坐标系"的同课异构课堂展示.这两位老师均为一级教师,有着差不多的教龄;授课对象均为高二年级实验班,授课班级原授课老师为同一人.两位老师基于相同的《课标》和教材,面对着同层次的授课对象,但对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和教学的效果等均有较大的差异,是什么影响着教师同课异构的差异呢?1986年舒尔曼提出了"学科教学知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5月27日和28日,笔者与另外两位教师分别在福州第二中学高二年级的三个班级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课题为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3中的"正态分布"[1].笔者在课后认真研习了另外两位老师(Y老师与F老师)的教学录像,发现在高尔顿板试验这一内容的使用上,三位老师的安排大相径庭.下面谈谈笔者对此的认识和理解.1同课异构中的"异构"——高尔顿板试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在新教师培训中,有两位来自农村小学的学员反映,在他们各自的学校中都有一两个"乱班".大多数课是老师在讲老师的,学生说学生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纪律都无法保证.而教师既不能停他们的课,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实在头疼.  相似文献   

18.
<正>一、问题:一节"催眠"课的启示【镜头回放】前不久,我参加了由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其中一位骨干老师执教的《空气》一课。课堂上,教师教态亲切,设计环环相扣。可课上到一半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了低沉的打鼾声,回头一看,竟是一位听课老师趴在桌上睡觉……天哪!他竟然睡着了!我不禁暗暗感叹。感叹之余,发现不仅仅是这位老师,坐在后排的老师中有近一半都没有在认真听课,有的议论,有的则是在玩手机,再看看台上辛苦"耕耘"着的老师,除了同情更多的是反思……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有效性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则课例对比引发的思考 参与语文组老师的一次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旨归的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老师同授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读准读通课文.教学过程的不同,导致两人的教学结果很大的不同.这也引发了观课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都希望把课上好.对于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许多老师都有一些很好的"绝招".在此,我也把自己的几点心得付诸笔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