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的历史教育观与其历史观是融为一体的,他强调历史与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性,实现人类生命力量不断地整体性攀升,以此服务生活和推动历史运动。历史学家与历史教育家都应该是人生哲学家。要充分把握“纪念的、怀古的、批判的”三种历史形式在历史教育中的积极意义,看到“非历史感”对于创造文化辉煌的教育价值,并警惕“过量的历史”及其教育对个性与文化创造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个性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将个性教育的功能落到实处,采取的基本教学策略是:改革传统的历史课程体系,构建个性化的有生命的新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采取个性化的有生命的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育评价方式,构建个性化的、多元化的、真正着眼于学生生命质量整体发展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基于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需求而构建我们的历史课堂生活,教给他们有生命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以几节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课为主线,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多年前,针对功利性的应试思维造成历史课堂教学中“人”的缺失现象,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提出了构建旨在能够促进学生生命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生命课堂”理念。其内涵之一,便是强调要关注历史中的“人”,即主张教给学生的历史不应当“大而空”,缺少生命气息,而应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和“有温度”的历史,这才会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在历史之中跃动着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历史生命课堂观还主张要特别关注课堂中的“人”,即历史课堂只有真正成为促使学生生命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思维场”“情感场”和“生活场”,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历史课堂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认为,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它是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是可以引起学生共勉的;同时,历史也不是“舞台表演”,它有自身的学科特性。不管我们怎么教,都要营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学生有兴趣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强劲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和人性之光,在历史的教诲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相似文献   

6.
尼采认为,历史是人的生命意志的反映,它是英雄人物在瞬间的艺术创作冲动的产物。人的历史开始于“个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解放欲望之际”,这是尼采历史观的原始起点和意义支撑。他认为真正的历史应该有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个体生命的解放,而现在的历史已经背离了历史的本来意义,成了生命发展的桎梏和障碍。现代历史教育是错误历史观与错误人生观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摧残人性的教育,它使受教育者交得虚伪、迟缓、猜疑、抵触,并以软弱的人格、麻木的心态期待着刺激性“事件”的发生,哪怕它危及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什么?人们在长期的探寻过程中得出这样的说法:历史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史书不是历史,记录也不是历史,它们仅仅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自古“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来增长见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做好自己,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一个真正体验的人,爱着自己的生命,爱着行动本身,可称为一种历史的状态,这样的人经常经历着一种“无历史的瞬间”,一颗无外在目的的任性的、自由的心灵,往往发挥了主体最大的能量而创造出历史和个人的伟大事业。在对历史的态度中,“纪念”的历史忽略了历史的客观现实,“批判、的历史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内在继承,纪念的历史、批判的历史在价值意义上都无法与体验的历史相比。人学科是需要体验的学科,只有化验历史,才能学习历史、充实灵魂和创造历史,而只有真诚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继承和创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人学科为底蕴,一旦沦范为“无情”便会将人类推向毁灭;同理,教育必须培养对人类明史有“情”的学习和继承,无历史体验的教育便是无教育,教育对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9.
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的发源处.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近代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和所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异化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理论关照下的生命教育主张教育要走进“生活世界”,建立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构建充满温情的教育生活世界和倡导教师要使用生活化的温馨评语。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课沉闷、乏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历史性”知识的传授,注重于“过去式”.但光有“过去式”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血液,注意历史与现实的链接,把现实生活纳入教学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还应该有“现在时”,甚至“将来时”,让历史充满生命.因此,要改变历史课的现状,让历史课“动”起来,就必须注入源头活水——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习……“人教走廊”应是多姿多彩的,编、读、教、学诸方同仁,漫步其中,撰稿参与。阅读思考。交流协商。互动互助。广益教学,对理解历史、感悟人生、服务生活发生积极作用,乃专栏之最大愿望矣。  相似文献   

12.
王玉凤 《考试周刊》2009,(22):201-201
在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日渐改变,全社会更加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更要面向真实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有生活的历史内容。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还要在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习……“人教走廊”应是多姿多彩的.编、读、教、学诸方同仁。漫步其中。撰稿参与,阅读思考,交流协商,互动互助,广益教学。对理解历史、感悟人生、服务生活发生积极作用.乃专栏之最大愿望矣。  相似文献   

14.
[人教走廊·开栏调]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用全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鲜活的思想、有效的办法。来解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教学、评估学...  相似文献   

15.
历史乃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历史。不是历史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历史。历史也需要我们去延续,延续历史的根本意义还是在于当下和未来。我们应该改变物化的历史观,拉近历史与当下生命的联系。历史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的教育,而成为提升个人主体性,提升生命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怀的教育。正是生命化的历史与历史教育,使我们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人教走廊·开栏调】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多学科的整合——《璀璨的文学艺术》听课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综合性尽人皆知,它几乎包容了我们生活中目所能视、耳所能闻、心所能想的一切。见怪不怪的是,教育中自从有了学科的分野,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不再像生活中的历史那样浑然一体,而是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某些历史反倒被划归别种学科了。然而,不管你划归了谁,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毕竟要恢复浑然一体的本原,纵使历史教科书不写,历史教师却不能漠然视之,不讲“完整”的历史就难解孩子们心中的疑虑。这样,历史教师就不得不“越界”从所谓其他学科去“借”历史,辛苦归辛苦,但这事却必须做。  相似文献   

18.
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缺失了师生间的对话,因而,把历史教“死”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体验: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故历史教育,实即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与本刊编辑部合办的专栏“人教走廊”,亦即“借助历史进行人生教育的走廊”。旨在围绕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