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记述了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0年来的经历、成长与思索。书中十分强调一定要看见"人",不但要睁眼看见他人,也要看见自己。柴静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强调的"看见",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同样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工作中,学着柴静那样时刻看见"人",也看见自己,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名人的书自然有各自的卖点,但是《看见》这本书能够得到教师的青睐,我想更多是因为引领成长的吸引。  相似文献   

2.
读完柴静的《看见》,掩卷,沉思。自然从《看见》里看见了那个有棱有角、理性坚毅的记者柴静,我喜欢自己看见的这个记者。  相似文献   

3.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本书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在这本书中,柴静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  相似文献   

4.
近来写字不流畅,思想有点儿空,便主动与一位作家闲聊,想从他那儿找点灵感。而这位作家诚挚地向我推荐柴静新出版的《看见》这本书!作家对我说:"看看吧,绝对是一本‘正能量’的书籍。"柴静现在是名人,虽说我从来对名人的书并不太敏感,但因作家朋友那句"正能量的书籍"的话,我毅然将这本《看见》买家来。当把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看见》捧在手心儿里时,首先,书的封面让我一看便亲切得不能自己,作者那恬静的笑容被一  相似文献   

5.
央视前制片人陈虻说过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我在柴静的《看见》中也读到了这句话。每当读到这句话,我会沉思很久,我想到了教育。教育已经喧嚣很久了,各种眼花缭乱的“理念”,以及花样翻新的“模式”,如同雾霾一般包围着我们,让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搞教育了。  相似文献   

6.
看见     
黄雪琴 《师道》2013,(9):12-14
2012年12月15日。北京。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作为资深"柴迷",辗转买来新书,一睹为快。龙年岁末,蛇年新春。一个寒假,两手捧书,三番重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被搅扰开来。收获——颇丰。柴静在书中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而采访是什么呢?采访是生命间的往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当代学生》2013,(6):29
《看见》作者:柴静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柴静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柴静从现实中感受切肤之痛,由此对生活、人性有了更真切的  相似文献   

8.
读书     
《八小时以外》2013,(1):117
《看见》作者柴静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时间2012年12月定价39.80元"你让别人看见,你才能看见别人,大家都同处于一样的生活,爱恨欲望都无不同。"不再刻意强调职业身份,老老实实"看见",传递着柴静十年的人生感悟。2003年,柴静开始担任《新闻调查》记者;2006年,柴静开博客"柴静观察";2012年,柴静新作《看见》出版。从"调查"到"观察"再到"看见",柴静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  相似文献   

9.
新新书馆     
《新作文》2013,(4):64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看见》柴静/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10年前她被选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地脱离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其央视10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它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10.
<正>"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是柴静2013年在其新作《看见》一书序言中的一句话,笔者一直很是喜欢。说喜欢,不仅在于喜欢柴静主持的节目,更在于其书中记录着许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发人深省,同时也蕴含着许多相通的哲理,每每读来,都会促使自己从蒙昧中以另一视角认识教育、思考教育,并从中学到如何做教师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看见》柴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从《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到《看见》,我们明显看到了柴静在思想方面质的拔高,她开始摆脱"小我"与"小资",把目光转移到普通大众与外界大事件上去,如"非典""奥运""环境污染"等等。她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词语,把她  相似文献   

12.
筑梦彩云南     
潘樱梅 《大学生》2014,(1):34-37
我在柴静的《看见》里知道了外国人卢安克,他在广西——我的家乡支教了十多年,可我之前对此一无所知,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怀着空泛的悲悯与同情。  相似文献   

13.
提到柴静这个名字,恐怕没有人觉得陌生。2013年初,柴静的名字更是突然间成了舆论的焦点。新书《看见》大卖,之后她被《南都娱乐周刊》爆出已婚的消息,令不少中青年文艺男唏嘘不已,再然后有媒体称记者间丘露薇的一篇博客正是在暗讽柴静。过去,柴静以冷静低调著称,现在却被推到了舆论主角的位置,让人们不禁发问,柴静究竟  相似文献   

14.
《看见》:那个在路上的柴静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她的身影,她就是央视专题栏目《看见》主播、记者柴静.柴静将自己的新书取名为《看见》,就是为了看见那个不断成长、在路上的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一)反思药家鑫案:理性,在喧嚣褪去后露脸 朱永祥 2011年8月14日晚,在央视《看见》栏目中,主持人柴静对药家鑫父母和张妙父亲进行了采访,节目播出是在对药行刑两个月之后,更重要的,是在舆论的喧嚣褪去之后,尽管对这期节目中柴静的立场尚存争议,但至少有相当多的人,透过柴静的调查访问,承认自己当时在“第一时间从众了”,  相似文献   

16.
正【原题再现】【题目类型】材料作文【题目来源】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出了一本新书《看见》。关于"看见"一词,她在书中写道:"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走进阳光里     
“葛老师,你看见我的《365 夜童话故事》书没有?”“没有。”同宿舍的葛老师漫不经心地回答正在埋头找书的郭老师。书没找到,郭老师很着急。这本书是郭老师最喜欢的书,书里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茶     
沐浴着阳光,捧一本书,独品一杯香茗,思绪万千。茶中有书的柔情,书中亦有茶的香郁,茶香本无味,书中亦无香,但此时我却感到书茶互为水乳,香而不俗。伴着那悠远的清香我仿佛成了书中的人物,去拜访朱自清,跟他一起寻觅《荷塘月色》的《背影》,到曹雪芹的红楼取一段梦境,跟着鲁迅的《狂人日记》抚摸历史的脉搏。古人云:书中日月长。而此时他们跟我讲述的是茶的故事,比书中的咬文嚼字更清纯,少了一份庸俗,多了几分儒雅。莫非茶中另有千秋?低头,我看见了青烟下面的“芸芸众生”。茶们漂浮不定,我看见了它们竞相上下,“红”尘滚滚,刚才清澄澄的茶叶…  相似文献   

19.
正瞳孔缩放间调准焦距,于是花啊草啊与河流山川相继入眼。这些物象的形态留存于我们脑海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唯心的表现;而柴静的《看见》,成功地实现将"看见"转变为唯物的本真。①关于"看见"一词,柴静写道:"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拙以为,这样的"看见"是一种成长。②  相似文献   

20.
我爱书     
我把书当作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看见馒头一样,爱不释手。我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知道了什么是美与丑,真和假。我还读了《十万个为什么》,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道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