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轻学生英语课业负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教育内部来讲,学校有其责无旁贷的贲任,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作业设计不精量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教学效率与课业负担是一对孪生兄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业负担则相对减轻课堂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则必然加重。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作业设计又不精量,搞题海战术。多种因素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心理负担。所以,减负要先从心负减起,心负是减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罗先德 《教书育人》2012,(34):30-31
最近,在某县网站的"互动平台",某小学毕业年级教师连续被家长投诉布置家庭作业过多,致使学生不能得到充足睡眠时间……尽管国家教育部反复要求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但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有些地方的学校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为什么屡屡发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还是教师问题。学生作业的多少是由教师操作的,教师为什么要多让学生做作业呢?事实上,学生作业多,相应教师也加重了负担。许多教师宁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多给学生布置作业,  相似文献   

3.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更加规范中小学校的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减负"已是个老话题,可为什么长久以来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原因究竟在何处?我认为教师是"减负"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与配合,把中小学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实践、创造。  相似文献   

4.
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因教学需要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必做作业,有的是选做作业;有的是课前预习作业、随堂练习作业,有的是探究性作业、发展性作业;有的是课本习题、教师自编题,还有的是教辅材料题等等。课外做作业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名目繁多、数量庞大的作业也是学生感觉课业负担重的  相似文献   

5.
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因教学需要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必做作业,有的是选做作业;有的是课前预习作业、随堂练习作业,有的是探究性作业、发展性作业:有的是课本习题、教师自编题,还有的是教辅材料题等等。课外做作业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名目繁多、数量庞大的作业也是学生感觉课业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完成课程作业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适量的作业要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巩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但作业多却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教师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下面笔者谈谈作业形式的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7.
李萍 《考试周刊》2014,(79):55-55
作业是孩子们每天最重要的头等大事,作业完成的质量与孩子们的态度息息相关,怎样让孩子愿做作业、乐做作业,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减轻学生负担高,改变作业的方式,使作业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创新性、灵活性,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8.
“减负”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要正确把握减与加的关系,兼顾身心,平衡轻重,加减相济,在时间、内容、结构形式上调整,使人们从应试教育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  一要减轻书包负担,增加发展空间。要切实减轻学生书包负担,让学生重新平衡心态,在一定的自由空间里兼顾全面,吸收一些自己需要的又感兴趣的养分,促进全面发展。  二要减轻时间负担,增加创新意识。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减少做作业的时间和作业数量,不要把属于学生的课外时间全部挤占,…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严重影响素质教育进,成为教育的一大顽症。形成这种顽症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教育自身的原因还是主要的。这里就教育内部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 克服认识上的误区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有人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归咎于应试教育,认为升学要高分数,要高分数就必然重负担。这种认识形成的思路是:升学率——高分数——重负担。并由此得出结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就不能讲升学率,要讲升学率,就难免重负担。 单从形成上面结论的思路作一简单地分析,就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提高课外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教改的一项重要课题。辩证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前提,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与实用笥是提高作业质量的有效方法。从怎样认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褚远辉 《云南教育》2001,(19):10-11
“减负”主要是针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言的而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或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多、难度大并且在作业本身的质量和要求上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因此科学地设计学生的作业是当前“减负”的一个关键。我们认为下面几种类型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减负”。一、分层作业分层作业是与统一要求的作业相对立的一种作业类型。过去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往往是“一刀切”即对全班学生提出统一的作业要求规定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同样数量和同等难度的作…  相似文献   

12.
作业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大部分学生仅仅为作业而作业,造成作业重量轻质、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作业的本意,又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要改变作业的老面孔,使学生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近几年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包括作业负担)的呼声一直没有停过,笔者认为,减负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课业负担到底重不重?眼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课业既包括学校各学科老师留的作业,也包括家长留的家庭作业,还包括学生参加各种考试、竞赛自留的作业。衡量课业负担重与不重,应主要考虑是否与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相适应,在实际中既要用完成作业的时间去衡量,还要关注孩子对作业是否感兴趣,也要注意考试时间安排和考题的趣味性及应用价值。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立足学生需求,认真加以研究,着实探索出几条路。  相似文献   

15.
从家庭作业的设计谈减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与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部门的文件也一再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然而,现实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多项调查显示,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减下来,反而有加重的趋势。笔者认为除了应试的压力外,理论界与实践领域对"作业"这一最常见的事物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原因。鉴于此,笔者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家庭作业的设计"问题作出一定的梳理与回答,如家庭作业的价值何在?作业设计的形式有哪些?对学生的作业应该如何评价等等。只有将作业与课程标准、评价、教学与学习一体化思考,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家庭作业,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16.
<正>做作业是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无可非议。然而怎样做语文作业,做什么样的语文作业,做多少作业,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我认为,语文作业设计应该符合学生认识事物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语文作业所做的几点尝试:一、使用"作业超市",体现学生选择作业的自主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指向。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上经常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的作业越做越多,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令青少年学生叫苦不迭。因此,教师必须吃透课改精神,提高教学艺术,通过精练、巧练,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18.
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须首先给老师和家长减负,真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同时又要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由于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所占课时多,对学习其他课程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关系重大,语文教学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要实现增效,我认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勇 《陕西教育》2008,(5):38-38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做作业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以往我们布置作业都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这样虽然能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但收效不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作业布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