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迎 《学前教育》2004,(11):27-27
在幼儿园中,与家长交流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形式有许多种,如家访、家园联系册、家长会等,但我的经验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主动”。  相似文献   

2.
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美国一位教育学家通过调查证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儿童入学之初都认为自己会写作,而认为自己会阅读的儿童只占百分之十五左右。”照这样说来,大部分的小学生并非开始就怕写作文,拥有着可贵的习作自信心和积极性,畏难、缺乏自信的不良习作心境是后来逐渐形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04,(8):24-24
我想谈心态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一些教师一身疲态满脸倦容,走路埋着头,脚拖着地;见着学生则枯板着一脸严肃,见着家长则如债权人见着债务人,非得从他们身上寻出“银两”来不可;到了教室不似上课,要么一本正经如同布道,要么像主持葬礼,忽然凶起来则利嘴成了“刀枪”,直插学生心灵见血,手中教鞭则似哭丧棒,令人胆寒。  相似文献   

4.
《课外阅读》2008,(14):1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夺去了我们的亲人,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在满目废墟面前,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我们也懂得了人在自然面前是何等卑微又是何等渺小!而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我们却更懂得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父母用血肉之躯保护自己的孩子;老师用坚强的臂膀护  相似文献   

5.
袁合鹏 《师道》2006,(7):1-1
又一次在静静的深夜里看《城南旧事》,也又一次陶醉在《送别》的旋律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穿过时空去看这部20年前的电影,仍旧沉浸在感动中,英子可爱的面孔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面前,我也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老北京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中。英子带着太多的疑惑静静地离开了北京的老胡同,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不断地触动着英子,伴随着她金色的童年。成长中伴随着不断的失去和不断的寻找,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朋友家人师长也渐渐成为我们的回忆。可我们是…  相似文献   

6.
杨新春 《教育文汇》2009,(11):25-25
女性的温柔在于善良、宽容、慈爱与含蓄,然而在一些女教师的身上,却很少见到这些让人怀恋的东西。她们中有的人未老先衰,整日神色疲惫、愁眉紧锁,说话粗声大嗓越来越泼辣,毫无美感可言。教育如果没有了“温柔”的成分,势必会走到冰冷僵硬的极端,那就很可怕了。  相似文献   

7.
周慰 《上海教育》2006,(5B):5-5
生活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学习在上海最优质的高中之一——上海中学,你会关心些什么?你会追求些什么?你会把什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你又会把什么视作花季中的最大乐事?  相似文献   

8.
深冬的清晨,我踏着夜色来到学校,今天又是我值班。搓搓冻僵的手,急匆匆地向办公室跑去。无意间瞥见若隐若现的启明星,蓦地驻足,心中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我有多长时间没有看到启明星了?不,我有多长时间没看到星星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抑或更久?  相似文献   

9.
比利·怀德(BillyWilder)在电影《七年之痒》里生动地描述了婚姻在七年之际的“痒”———对日复一日平淡的厌倦,以及由此诱发的大大增加的出轨的可能。一个“痒”字道出了人们不甘平淡的挣扎逃脱与无可奈何,除非———你准备安享这平淡的生活并把其作为人生一大快乐。快节奏、高效率,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早已不能让人们安之若素地静享七年的时光———如果你超过三年还没更换过工作,即便连你都会对自己充满强烈的怀疑———人在职场,要忍受更大的煎熬,要面对太多的诱惑。三年的时间不长,尤其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或许还未建立起自己所处圈子的人脉,还未培养起自己对职业的忠诚;三年的时间不长,但却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一个初涉职场的年轻人而言,三年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分水岭,成为职场一个关节点———经过三年历练,他们对职业的一些看法,以及职位的升迁、职业的变换、人生的转折,等等,都可能在这时发生、上演……三年之际,正是职场之“痒”高发之际。三年了,你对工作是不是有一点点失望,再也没有了刚出道时的憧憬;是不是有一点点茫然:我的未来在哪里?我应该做什么?前不见少年情怀,后不见锦绣前程,拔剑四顾心茫然。———三年之际,你突然发现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以下是对一些正值三年之痒  相似文献   

10.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凡是在工作单位食堂就餐的,大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吃"忆苦饭",就是吃些糠团子、野菜汤之类。其用意是好的,教育人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不要忘了艰苦奋斗。"然而效果未必好,往往是中餐吃罢忆苦饭,晚餐便大鱼大肉一通"补",因为大家知道那是近似演戏。吃忆苦饭是刻意安排的,不自然,不随意,谁也不当回事。由此想到对孩子的警示教  相似文献   

11.
沈秀芬 《师道》2008,(4):41-42
一名在监狱服刑的犯人,讲了小时候的一件事: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他非常想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刚想开口,弟弟抢先说出了他想说的话。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他灵机一动改口说,他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他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了给他。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也学会了说谎。自此之后,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不择手段,直到被送进监狱。  相似文献   

12.
很幸运,经过层层选拔,我能够代表徐州市参加江苏省第九届青年教师会课活动。一路走来,其间虽不乏辛苦,但最重要的是,诸多专家的指导让我这颗曾经躁动不安的心复归平静,深刻认识到如何朴朴实实地教语文。  相似文献   

13.
有两个人,堪称管理研究中的典型,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位是三国蜀的丞相诸葛亮,一位是普鲁士陆军元帅毛奇。  相似文献   

14.
帮教顽皮学生,要讲究教育策略,少些冲动,多些冷静,采取故事教育效果很好。 那是一天课间,我正在办公室,同事突然问我们班有没有叫L的学生,说他们班一个学生的家长正找我告状。同事告诉我,L昨天去找他们班的一个孩子玩,那个孩子正在写作业.告诉他没时间玩。  相似文献   

15.
与小学数学相比,中学数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证明题的出现。对此,很多刚升人初中的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不理解。究其背后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思维定势的局限 小学数学多是求解的题目。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都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答案为目的。如求圆的周长,求需要租多少条船等等,答案是以一个具体的数量呈现出来。而证明题是知道结论,寻求论证。如证明角相等,某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等等,答案是以一个演绎论证的过程呈现出来。多年的求解经验使小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求解,一旦遇到求证的问题,便会表现出不理解、不放心、不适应。  相似文献   

16.
朱华忠 《师道》2006,(6):15-16
一、病态的师德榜样案例一: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劳模报告的节目,劳模们一个个登台演讲,痛切陈述自己为了事业,抛家弃子,舍死忘生。说到动情之处,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其中一个女教师劳模,尤其叫人锥心泣血。她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教学,为了学生能考上好的学校,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晚上常常把学生召集到教室进行辅导,不到深更半夜不罢休。她有一个尚在牙牙学语的孩子,没有其他亲人照料,她咬牙把孩子独个儿反锁在家里,孩子吃喝拉撒,她顾不上。饿了由他,困了由他,哭闹由他,病了还是由他。最终导致孩子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双目失明!可是…  相似文献   

17.
春天的时候.买了一只两个月的泰迪狗狗。 我叫它柯南。起初只当它是玩伴。柯南很快学会“坐下”、“握手”和“趴下”。见着好吃的,滴溜溜的小眼睛闪闪发光。哪怕知道吃了这顿饭就要去死.它也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先吃了再说。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由学校行为到政府行为.尽管成因有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但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我们在减负方面可做些什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中减负问题,谈些不成熟看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确实很多,无论是教育目标的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改变、教材的改变、教材管理的改变、“教育评价”包括考试的改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等,新课程改革所有的改变,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实践的学习方式。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学困生,这是一个令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感到压抑的称呼。学困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瞬间形成。面对学困生教师应当做些什么?一、他们为什么成了学困生学生的成绩可以分为三六九等,但学生不可以。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情况大致相当,之所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了差距,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有的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有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贪玩、学习自学性差也有的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而且成为学困生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二、作为教者,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一)尊重学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