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您该反省自己了!主持人徐国静家长如是说:现在的孩子拿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苦口婆心讲学习之道不爱听,循循善诱讲人生之道不但不爱听,还常以讥讽或嘲弄的态度认为多此一举,认为家长讲的都是老掉牙的一套,对他们无用,究竟家长讲什么对他们有用呢?孩子如是说.我...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在师大附中工作,给我一些在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启发.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两条信念,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父母,我们的老师都爱学生,但是我感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父母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孩子,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在师大附中工作,给我一些在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启发,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两条信念,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父母,我们的老师都爱学生,但是我感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父母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孩子,要相信孩子,同时要和孩  相似文献   

4.
入学准备是多方面的,家长在儿童入学前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学习态度方面的准备 首先,对孩子进行热爱和向往学校生活的教育,使孩子爱学习,愿意在集体中生活。不要随意用学校和教师来恫吓儿童。如有的父母常常恐吓孩子:“再闹,把你送学校去,让老师管你!”这是不对的。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老师,这不仅有损教师的威信,而且会使孩子对学校生活望而生畏。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把儿童入小学当作大事来办,学校和家庭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如电视剧《阿信》中就提到,为庆祝阿雄入学,举行了仪式,还特地把外祖母也请…  相似文献   

5.
张振民 《教书育人》2007,(11):45-46
好学生厌学比例在上升 案例一:小A,女,高二学生。小A是一个从小就爱读书、好学上进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重点学校就读,父母对其学习的管教属于粗放式的,并没有过多加压。可是有一天她突然郑重其事地对父母说,她想休学。父母以为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大随口说的,没想到孩子真的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去上学了,无论家长怎么说,老师怎么劝就是不肯去学校。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有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学习.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  相似文献   

7.
许多刚从幼师学校毕业的教师,由于没有做父母的体验,感受不到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情和爱,因此,在工作中常听到她们这样一些怨言:“XX小朋友的家长真难缠,昨天,孩子回家有点不高兴,便来兴师问罪,怀疑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吃了什么亏。”“XX家长更厉害,他的孩子做游戏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已经跟他打了招呼,还要寻根究底,问怎么摔的,摔在哪儿,有没有人推他,好像天底下只有他家孩子最宝贝。”其实,这是做家长的共同心理。农村里有句俗语说得好:“喇痢头儿子自家的好。”任何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最聪明的人。所以,教…  相似文献   

8.
“今天写字了吗?”“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了吗?”如果孩子说:“我们今天折纸了”或者说“我们今天玩游戏了!”家长心中就会埋怨学校,怎么老玩不学呢?有的家长就在家自己花时间教孩子学习。这些父母认为孩子只有从小忙着认字、做算术才是聪明又爱学习的好孩子,将来才有出息。这就出  相似文献   

9.
做教师的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不认真做作业,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老师,孩子根本不听我的,您帮我多管管”。显然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学校就是管学习的地方,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任务。其实,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学习的责任感。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总是督促唠叨,认为只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成绩。孩子则认为读书只是为了父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一位成功的学生家长,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没有为孩子请陪读,也没有请家教,而是尽量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学习,去承担责任。张红的孩子上二年级时,老师每天都让学生回家做一篇口算交上去,而且题要自己出。张红的孩子回来说:“别的同学都是父母给出题,我们怎么办?”张红说:“我们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做。”有一天…  相似文献   

11.
爱心——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得有“爱心”,即全面关爱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成长等。有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很听话,在学校表现也很好,成绩不错,突然有一天老师告诉他父母,孩子在学校和老师顶撞并大发脾气。父母这才意识到最近一段时间孩子怪怪的。其实孩子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大多是由于心理变化引起的,作为父母首先得在生活、学习上更加体贴孩子并倾心去与孩子沟通,在聆听孩子诉说中找出孩子心理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用“爱心”感知孩子,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变化的状况,及…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一些家长认为老师"管过界",孩子带手机去学校,竟然让家长写检讨,这让许多家长颇有微词。老师动辄"找家长"一些家长认为,夫妻双方上班较远,没办法接送孩子,带手机是为了及时掌握孩子放学后的动向。而孩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可以直接问孩子,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思想,家长并不是老师检查的对象!他们感叹,学校的很多条条框框一点也不人性化,没有考虑到家  相似文献   

13.
施英 《江苏教育》2022,(40):26-28
<正>一、案例重现案例一:“把家当旅馆,把父母当敌人”的好学生小钰在班里不仅成绩拔尖、能力全面,而且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帮助同学,深受大家喜爱。学校下周要开家长会,老师邀请小钰的家长分享经验,传授他们是如何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妈妈想要推脱,对老师说:“孩子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好。”老师认为妈妈太谦虚了,便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他家长都让自己的孩子把小钰当成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4.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15.
现在,大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子女的教育作为家庭的头等大事,往往不惜代价。于是,给孩子请家教就迅速升温,并越来越热。那么,在同学、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家教这个“宝葫芦”到底灵不灵呢?家长:请总比不请好家长张蕾:我家要是例外,岂不是对不起儿子?请总比不请好,不请不放心啊!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心愿。家长卢立:家教,挺好的。请了一段时间的家教后,孩子成绩有进步。现在学校里竞争那么激烈,做家长的只能设法让孩子不落后。家长王小伟:虽然知道孩子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也不希望孩子太…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亮点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极不认真,学习成绩极差,老师认为是一个“不可教化”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惹父母生气,经常打架闹事,并经常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家长认为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就这样一个孩子,也许在人们的眼中,永远不会有什么希望。然而,有一天,学校调来了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当那个孩子又在黑板上乱涂乱画的时候,这位美术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仔细地看着孩子留在黑板上的“杰作”,意想不到的是,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肯定他称赞他,说:“这画画得不错,好好画,将来一定大有出息。”那孩子听了老师的话后,一种…  相似文献   

17.
首先让我们看几组现象透视:“多看书,别再玩了!”“让我当书呆子算了!”──家长的期盼,孩子的无奈。“你不能跟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听到了吗?”“你们能不能给我点自由?”──家长的关爱,孩子的不满。“考不到第一名,看我怎么收拾你!”“第一名又能怎样?”──家长因爱施加压力,孩子却深感爱的沉重。一、"种瓜得豆"的原因分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然而家长的关爱与老师的努力并没有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孩子思想、观点、认识,没有如何使其成"龙"、成"凤"、成名、成才的正确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非常爱孩子,可孩子却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缘何会这样? 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家长认为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他们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话每位教师都清楚;“教师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这话每位家长都能理解。这两句话折射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而在现实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却往往存在隔膜,甚至出现两者都认为自己在承受着不被对方尊重乃至受伤害的情况。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请老师与家长都多一分平和,怀一份感恩吧!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与以前不一样,他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们的行为不一样,家长说,孩子难管,不管不行,管了还是不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关键是父母管教不严,太宠。没有一位家长说是自己的不对,没有一位老师会说也有我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