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令老师无法继续讲课。而给了他35分的历史老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的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说话。  相似文献   

2.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愣头愣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老师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令老师无法继续讲课。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儿子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他甚至从不和他说话。  相似文献   

3.
美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老师们甚至也认为他没有任何能力.不愿意给他上课。父亲也认为他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从不跟他说话。  相似文献   

4.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楞头楞脑,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一位教诗歌的老师甚至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艾金森称的上是认真  相似文献   

5.
等待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愣头愣脑,且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所以成了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老师都不愿意给他上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他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和他说话。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因为那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  相似文献   

6.
花开有时     
英国少年艾金森长得憨头憨脑,行为举止笨拙幼稚,同学们经常戏弄他,老师也不愿意给他上课:即使是长大后的艾金森走向了社会也找不到工作。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一天,母亲指着花园里的各种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时节,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时节。  相似文献   

7.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愣头愣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取笑的对象,甚至老师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  相似文献   

8.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  相似文献   

9.
读了这篇习作,我们真羡慕小作者,有这么好的一位老师!午间吃饭的时候他会逗乐子,让同学们食欲大增;下午上课昏昏欲睡、精神不好的时候,他会说笑话给同学们提精神;而同学们犯错误的时候.他也会“河东狮吼”,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小作者选取了几则典型事例.用幽默活泼的语言,生动表现了老师的“百变”形象.  相似文献   

10.
《小读者》2005,(7)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学习成绩也很一般,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嘲讽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随着年龄渐长,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深感兴趣,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却并没有因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  相似文献   

11.
案例概况 “他的心理年龄偏小,请老师多原谅他!”这是14岁的西西(化名)的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14岁的初二学生,应该逐渐成熟、长大,但眼前的这个男孩,行为举止像一个小学低龄学生,幼稚但不可爱,到底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我儿子喜欢看书,并常常拿其中问题问我,继而与我争辩。起初他观点幼稚令我发笑,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和他争辩,训练他的争辩能力。读了《龟兔赛跑》,我和他争辩龟兔到底谁跑得快;看了《狮子王》,我和他争辩辛巴出逃的对与错;告诉他“有翅膀的都会飞”,他反驳我“龙没有翅膀也会飞”;我给他讲“有轮子的都是汽车”,他理直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小男孩,长得很丑。上学后,不少同学拿他的长相取笑他。为了避免同学们的取消,他常常独来独往,不与别的同学打交道。由于孤僻和郁闷,他的学习成绩也是班上较差的。一天,老师给全班同学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说有一条长得极难看的毛毛虫,笨拙地爬到一条大河边,准备过河,可河上没有桥,也没船,更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按常规这条毛毛虫是无法过河的,但结果是毛毛虫却偏偏过了河。老师问,这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同学们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毛毛虫做梦过去的,有的说是被别人扔过去的,还有的说是被一阵风刮过去的……可老师把这些答…  相似文献   

14.
温柔的征服     
张丽钧 《教师博览》2005,(12):49-49
那天,她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结果发现班里一个的男孩没有带书。她问他为什么不带书?是不是不知道今天有语文课?男孩说他忘了带。同学们笑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有健忘症.”“老师,他一贯这样,快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了。”她笑笑,没有再说话。第二天,她照样到班里来上课。扫视了一眼课堂,发现那个男孩的课桌上依然空空如也。她没有发作,平静地宣布“上课”。同学们喊“老师好”,她回礼说“同学们好”。要讲课了,她却发现眼镜没有带。衣兜里没有,教案夹里没有,到处都翻遍了,还是没有。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同学们,真抱歉呀,我忘了…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令”字的用法老师给学生们上课时,要求学生们说话要有礼貌,称呼中要带个“令”字,例如“你爸爸”叫“令尊”;“你妈妈”叫“令堂”;“你女儿”叫“令媛”等等。某日,有个学生上门找这位老师,刚好他不在家,于是他留下张纸条给老师说:“令老师:你好,我来令屋,令你不在,只见令狗在汪汪叫,幸好我跑得快,爬上令屋顶,要不然非给令狗咬伤不可。”自卫小明在学校里很淘气,还动手打同学。老师在气愤之余,打了他5下手心。第二天,小明的妈妈打电话来找老师,希望她以后不要再打孩子。妈妈说:“老师,孩子虽然很淘气,但希望你今后不要动手打他。我们在家…  相似文献   

16.
何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有 趣的作文课,你知道吗?汉字也 能画画。 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最 喜欢什么动物?”同学们争先恐后 地回答:狗!猫!兔子……何老师 说:“我最喜欢老鼠!”同学们惊讶 地张大了嘴。 何老师平静地说:“我能在 5秒钟内画出一只老鼠!”他在  相似文献   

17.
吴茂 《辅导员》2014,(4):52-52
刚接手新班,任课老师就告诉我这班有个“小魔鬼”——小森(化名)。经了解,小森确实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他喜欢在课堂上说话,做出各种各样怪异的举止去打扰同学听课;下课后更是肆无忌惮,在教室里横冲直撞,整个教室被他弄得像打了一场大败仗。上课铃响后还故意往洗手问奔,等老师开始上课时,他又大声到教室门口喊报告,令老师和同学们难以忍受;基于此,他的成绩总是不及格,无论哪一科任课老师对他都是一筹莫展。多年任教的经验告诉我,小森是一个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而我需竭尽所能去感化他,尽快帮他培植责任心。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19.
温柔的征服     
那天,她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结果发现一个男生没有带书。她问他为什么不带书?是不是不知道今天有语文课?男生说忘带了。同学们笑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有健忘症!”“老师,他一贯这样,快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了!”她笑笑,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她照样到班里来上课。扫了一眼课堂,发现那个男生的课桌上依然空空如也。她没有发作,平静地宣布“上课”。同学们喊“老师好”,她回礼说“同学们好”。要讲课了,她却突然发现眼镜没有带。衣兜里没有,教案夹里没有,到处都翻遍了,还是没有。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同学们,真抱歉呀,我忘了拿眼镜…  相似文献   

20.
上课了,语文教师登上讲台,说道:“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古代楚国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名叫大石,他的武艺高强,特别善于使用大斧头。有一郢人鼻尖上粘了石灰,很难看。大石挥动大斧子往空中一抡,斧子挂动风声,郢人的鼻尖干干净净,一点灰也没有了,而鼻子毫无损伤。这就是成语故事运斤成风。同学们想一想,这位大石之所以成功靠的是什么呢?”有学生答:“技艺高。”老师又追问:“只凭他技艺高吗?”学生答:“不。还靠另一个人。”老师点头:“对,还靠另一个人的配合。正是因为有了郢人的勇敢配合他们才表现出了精彩的一幕。今天我们师生也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