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荒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造成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此次灾荒范围广,具有并发性、连续性、积累性等。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初年,华北的山东、直隶、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发生了近代史上罕见的灾荒。河南是其中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光绪初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河南的人口死亡率上升、灾民外逃、身体和思想意识发生极大变化,同时也使封建国家经济更加拮据,对农业经济及农业的恢复造成很大的破坏,进而引起社会骚动影响到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害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致使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造成此次灾荒的成因有自然原因、日寇的侵略、国民政府的腐败等几个方面,而日寇的破坏、掠夺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938—1945年河南省各种灾害频繁发生,给河南农村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农村财产损失甚巨,农村人、口在这几年灾荒中大量死亡、流失,使得再生产的劳动力极其缺乏;灾荒的不断发生不仅使农业劳动力遭到破坏,而且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耕畜数量锐减、农业再生产的可能性极端缩小;此外灾荒还造成物价非正常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恶化。总之,八年的灾荒给河南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灾荒严重,给河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灾荒严重发展的最主要的后果是造成人口的流移和死亡。水旱灾害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突如其来的水灾会在瞬间将人葬身于波涛之中,遥遥无期的旱灾带来的灾难更加可怕,它逐渐地吞噬着灾区的生灵。灾害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使灾民无法生活,被迫远走他乡,造成了充满血泪的流民潮,有的流民加入到土匪行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发生于光绪初年四川东乡的抗粮案,最终成为一桩轰动朝野的大案。此案审理历时三年,一波三折。由该案之审理过程,可略见晚清时局的一些特点。在经济上,“同光”之际,财力极为空虚,虽倡导节俭,仍不敷财用,故捐输之风日盛,行之日久,弊端丛生;政治上,吏治腐败,官官相护,而东乡一案的最后解决,则得益于清流一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光绪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防灾手段滞后,具体体现为水利、仓储失修,森林植被之学不讲;二、抗灾能力低下,豫省人民因承担重赋、重徭及重捐之外,加之境内匪类猖獗,生活贫苦,遇灾即贫,颠沛流离;三、救济不力,清政府因光绪年间财政匮乏,吏治、河工腐败,对灾民救济不力也加重了灾荒程度.  相似文献   

8.
晚清河南灾荒的影响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河南作为一个灾荒频仍的区域,灾荒对之影响有三人口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9.
河南巡抚、巡按设置之初便与灾荒救济密不可分,他们在安抚流民、治理河患、疏浚河道、沟通协调等方面分工十分明确,是地方联系中央的纽带和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明代抚按官员虽然在救灾中因制度僵化、贪腐盛行有所不足,但仍是明朝中后期河南地区救灾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的河南是灾荒频发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影响河南较大的水旱灾害进行了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取得了包括资料在内的专著10余篇、论文20余篇的可喜成就,但是,由于以往研究多局限于水旱灾害,对与河南关系甚大的蝗灾、疫灾等关注较少,且论述多集中在灾荒状况、原因、影响等基本的描述层次,研究深度不够,因此,无论从研究对象、资料运用和开挖、深化研究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光绪初年北方五省灾荒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绪初年中国北方五省发生的特大旱灾,持续四年,受灾面积在70%以上。清政府调拨巨额的粮银赈灾。但是,终因灾荒奇重,政治腐败,致使上千万饥民死亡。探讨这次灾荒的社会原因,与清政府差徭繁重,战乱频仍,水利失修,滥种罂粟,以致造成农业生产衰退,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民国时期灾荒对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国时期,主要的水、旱、地震、潮、风、虫、疫等各种灾荒频繁发生,灾情严重。据统计,仅1912年到1937年的26年中,“灾害达77次,其中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疫灾6次,雹灾4次,霜灾2次,歉饥2次,平均每年3次”。[1]灾荒造成了粮食的严重短缺,使灾民生活维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初期河南爆发了严重的灾荒,国民政府在灾荒中虽然也采取了救援行动,但在救灾过程中表现态度消极,这与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状况、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晚清灾荒就其成因而论,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二是政治腐败与战祸频繁,三是御灾物质条件不足;论及影响,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衰退,二是政治腐败,三是社会动荡,四是抗外乏力。我国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度,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2-1943年,中原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灾荒。接踵而来的旱、蝗、水灾,让河南人民陷入凄惨的境地,更让沦陷区的百姓濒于死亡的边缘。日伪政权为了收买人心,稳定统治,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也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残酷的战争政策、巨大的战争消耗以及罪恶的侵略本质,决定了日伪不会也不可能进行全力救济,致使救灾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最终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随着气候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当地的环境的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切最终都在灾害所导致的灾荒中严重的危害到了当地百姓生命财产.本文对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以及影响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7.
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天灾人祸并存,水灾、虫灾、雹灾、兵灾接连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边区社会的稳定与政权建设.为了有效应对灾荒,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积极开展灾荒救济工作,在大力倡导互助互济的同时,采取了发放救济粮和贷款、兴修水利、节约备荒、扑蝗灭虫、突击下种等方式来发展生产与救济灾民,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明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年)的灾荒遍及全国各地,被当时人称之为“亘古奇荒”。这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地区上的广泛性对明代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拖入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灾荒对明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财富集中产区的破坏与影响加剧了这一危机。本文拟对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浙江灾荒的状况作初步的研究,以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与总结发现,乾隆时期,皖北地区曾多次发生水灾、旱灾、地震、雹灾、蝗灾,其中,以水灾最为频繁。自然灾害的频发对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致使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减少,同时也使当地民众的物质财富备受损失,对本区域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也促使统治者不断完善各项荒政措施,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清光绪三年,山西发生了大面积旱灾,死人很多。事后.当事者刻了许多碑记叙其事。运城市属各县有8通具有代表性,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惨烈景况:旱魃为虐,连年遭灾;粮价上涨,颗粒如珠;饿殍遍野,十室九空;社会动乱,疫灾复厉;勒碑者苦心孤诣,重训后世,崇俭去奢,不忘古人耕九余三、耕三余一之训。同时当年清政府赈灾措施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灾情加重,造成当年广大人民群众千古罕闻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