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3.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4.
履痕淡淡     
怀抱稚子入农场1995年冬天,我接到采访任务,要赶赴几百公里外的某农场。当时我的孩子还没有断奶,受领任务后,我毅然决定带孩子去。到长途客车站迎接我们的农场政治处韩干事也是位女同志,她一把抱过孩子,心疼地说:“宝宝,妈妈太狠心了,让你这么小就受罪。”我开玩笑说:“谁让他受罪啦,这不是从小就培养他的战斗作风嘛。”带着孩子去采访比我想象的要麻烦多了。我得深入农场的各个班组了解情况,这些班组比较分散,最远的一个养殖班离场部有两公里多,走一个来回需要一小时,而孩子每隔两个小时就得喂一次奶。抱着去班组吧,把孩子冻坏了不说,孩子…  相似文献   

5.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7.
“单分头”     
记者有时也被人捧的,一句“见官大三级”,抬得你超过国家元首,想提着头发离开地球。不过,人家心里说的仍是:“纸糊的高帽不值钱,谁见过记者来了鸣礼炮的?”我倒希望有人公开把记者贬一贬、降一降,还一个实实在在的几斤几两。我被采访对象贬过一次,叫做“单分头”。这是一句近乎骂人的话,意思是:‘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行,最末的一等。”那是在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采访,碰到一帮刚出海回来的渔民,我请他们谈谈海上捕捞情况。他们说的海区、鱼区我没去过,这鱼、那鱼没见过,再加各种行话多半听不懂,弄得采访断断续续。一个穿…  相似文献   

8.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0.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1.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12.
(一)十比一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认真调查之后(不是之前)进行的采访几乎总是更有成果。《总统之死》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回忆说,“我第一次采访肯尼迪总统时,事先规定我可以和他谈十分钟。而实际上采访持续了三个半小时。这次采访激动人心,并引出了日后的多次会见。”总统为何如此慷慨大度?调查使然。曼彻斯特解释说,“我认为事前准备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这样的人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随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  相似文献   

13.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 BP 机隔一会就响,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结果,采访草草收场。BP 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及时接收信息,这有助于记者沟通信息。然而,如果 BP 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了反作用了。我建议:记者在采访时,请把 BP 机关掉。  相似文献   

14.
近读商恺《大地笔踪》一书,从“雁门关外”到“贺兰山麓”,从“海河去来”到“汾水两岸”,犹如登高望远,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驰神往之际,仰慕之心顿起,不禁勾起了久久贮于胸中的一桩夙愿——我终于拨通了商恺家的电话。见到商老,我们的话题就从《大地笔踪》这本书开始,我说:“看你的作品,觉得眼界高,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我喜欢写宏观的东西。”商恺说,“就是抓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萌芽性的问题。我觉得,一个记者要做到眼界高,一是理论政策水平要高,二是知识要广博,三是要有历史的视野。”商恺1948年就当人民日报记者,五六十年代又当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77年重回人民日报当记者部主任,后来又应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理论功底、知识积累自不必说。每到一地研究一个问题,除了采访当地领导和群众以外,他必定要找一些专家学者来  相似文献   

15.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对你肚子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但凡一件事,有利必有弊,BP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相反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16.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7.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18.
我经常读报,发现报上不准确的标题不仅没减少,似乎还有增多之势,应该引起业界注意.不准确的标题形形色色,我归成以下三类,举例说明. 一、题文不符.《种地有癔,65岁老农炼成“农业匠人”》,按照标题的意思,这位老农到了65岁终于炼成“农业匠人”.可是文中说:“记者从小就听说过这个能人,这次采访终于得见.”记者是个年轻人,十几年前,这位老农就是当地的能人、名人了.作为“农业匠人”,他在那时就是了,而不是到了65岁才“炼”成的.题与文不符.  相似文献   

19.
在8月上旬召开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分卷审稿会上,我见到了半月前刚刚谋过面的吴宝康教授.京郊怀柔一周间的朝夕相处,使我有幸与先生恳谈多次,早就萌生的采访先生的愿望也就终于得偿.与吴老半月前的见面是在"中国档案学会向曾三、裴桐、吴宝康授予档案学研究荣誉奖大会"上.这次向先生求教的话题便从获奖开始.吴老谦逊地说:"提起中国档案学会给我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杂志第四期“焦点”栏目刊发了几位新闻工作者关于“小分队记者怎么当”的文章。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杨三军说,对于不熟悉的题材,采访前的“恶补”必不可少;《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说,我一边“恶补”信访知识,一边从“外围”接近张云泉。正因为他们在采访前特别注重“恶补”,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才出色地完成了采写任务。对这样的“恶补”,可用两个字概括:“善哉!”“恶补”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超量地补充马上要运用的知识和材料,以作采访的前期铺垫。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