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外阅读》2009,(22):34-35
六亲不认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相似文献   

2.
1.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  相似文献   

3.
正"六亲不认"是个成语,字面义是不认所有亲属。在实际的社会语用中,有两个不同含义。一个贬义,形容做人没有情义,翻脸不认人(这是现在常用的基本义,一般辞书和成语词典都只列这一个义项);另一个褒义,形容做事有原则,铁面无私,只按章程秉公办事,不讲情面。在"六亲不认"中,"六亲"是一个泛指概念,泛指所有亲属。但一般认为,"六亲"在古代原本是实指,具体指哪六亲呢,历来说法不一,甚至大相径庭。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六种说法:其一,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其二,父子、兄弟、夫妇。(《老子·十八章》王弼注)  相似文献   

4.
《帝王世纪》是魏晋学者皇甫谧研究上古以来帝王史的成果,记载的一些不见于其他典籍的材料,多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往往数种说法并存。有人据后世典籍所引其中个别帝王在位年数的不同,认为存在"一书二说",进而推测是皇甫谧根据《竹书纪年》修改原作的结果。但细绎相关证据,即使有"二说"的帝王在位年数也多与《竹书纪年》的记载不同。而皇甫谧卒于元康三年(293)的新说也不成立。  相似文献   

5.
关于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目的,主要有四种说法:"规劝"说;"自勉、勉滕;策励宣言"说;"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和"赞扬滕子京精神"说。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不符合历史真实,后三种说法则应综合为:"倡导、颂扬滕子京的精神与作为,自励并策励政治同仁,为‘以天下为己任’奋斗到底"。  相似文献   

6.
《论语》这本书的字数报刊上经常说到.但说法有分歧。现将笔者见到的三种说法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御戎赵夙与晋文公的重臣赵衰之间的辈份关系问题,自西汉以来颇有异说,成为研究赵国先祖世系中的不解之谜。综其说法,大体有三种:(一)认为赵衰是赵夙之弟,简称兄弟说;(二)认为赵衰是赵夙之孙,简称为祖孙说;(三)认为赵衰是赵夙之子,简称为父子说。验此三说,当以父子说为是。前人也有持(?)论者,但论证不力,不足以服人。本文试作深入论证,或可有益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由《女孩子的花》《大家小事》的对比阅读,引发对鲁迅的"女儿性、妻性、母性"说的思考。在厘定这三个概念并阐释其中的疑问之后,本文认为"女孩子的花"之所以陨落是由于把"母性"完全置换为"妻性",而《大家小事》中富有弹性和张力的夫妻关系是由于"妻性"适度渗透进"母性"而造成的。《女孩子的花》的叙事语调是"女儿性"的:天真、唯美、浪漫;《大家小事》的叙事语调是"母性"的:深广的同情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9.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全诗以弃妇的口吻讲述一个“负心汉变心抛妻”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谴责和斩断旧情的决绝之心.对诗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几句的理解,历来充满争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0.
《国语·越语上》有:"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作者认为对"孤子"的理解两种通行的说法是不确切的。结合文献与史实,作者认为"孤子"应是为国事而死者之子,年龄三十岁以下,适当年龄有妻室。同时指出"寡妇"也是与为国事而死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再别康桥》写作时间的确认《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1.根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  相似文献   

12.
《诗经》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现在君臣、夫妻、父子、兄弟和朋友关系中。这些道德关系是儒家伦理学说的滥觞,体现了周人最初的道德评判。  相似文献   

13.
一、妻后母、报寡嫂是游牧民族普遍盛行的婚俗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都盛行一种妻后母报寡嫂的风俗.司马迁说,在匈奴人那里,普遍流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传》)的风俗.从汉族出嫁匈奴的姑娘也得照此风俗行事.《汉书·匈奴传》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嫁给其前妻子复株絫若鞮单于为妻.和匈奴同时的乌孙人同  相似文献   

14.
后人对古代诗歌主题的理解,往往有多种说法。如《氓》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刺淫说;一是弃妇说;一是反封建礼教说。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内容及感情基调来看,这三种说法都有不当之处。教学时,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鹧鸪天》(临锦堂前春水波)的系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甲中(1224)说、乙酉(1225)说和癸卯(1243)说。在对隆德故宫、临锦堂、兰皋亭等地名进行考索的基础上,再从遗山行迹、文本创作等角度比较分析,发现词题与词作本身并不相符,三说中惟“癸卯说”更接近于该词创作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家训与其他时代的家训一样,除以调整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外,更为突出的在于调适父子、夫妻、兄弟即“六亲”的关系,规范了家庭成员的本分,明确了家庭成员的职责,强调唯其如此,才可以实现家庭或家族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和谐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家训在调适“六亲”关系时,对家庭成员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均有其相应的约束,而并非仅苛求其中的弱势一方。  相似文献   

17.
《三家诗遗说考》历时数十年始得修成,饱含陈寿祺、陈乔枞两代学人的心血。该书由陈寿祺编定体例,但生前辑录未成,又经二十余年,才由其子陈乔枞踵事增华,最终成书。而其流传的过程颇为曲折,陈寿祺生前曾将自己的部分著述刊刻行世。寿祺殁后,陈乔枞又曾合刊父子二人的部分著作,其中就包括鲁、齐、韩《三家诗遗说考》。关于作者的问题也多有争议,唯清刻《左海续集》本把《三家诗遗说考》的作者署名为"陈寿祺撰,陈乔枞述",这是很公允的,从父子二人的辑佚来源的对比中便可看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关于陈寿<三国志>成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对陈寿"索米鬻笔"、"挟怨曲笔"的说法进行了考辨,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是正确的、公允的.  相似文献   

19.
古乐府《白头吟》以其情意真切、格调高古而妙绝古今。对该诗作者和题目的认定,后世诸家歧说不断。据《西京杂记》所载,后世有“文君白头吟“说行世,此说影响甚广。据《宋书.乐志》所载,后世有“古辞白头吟“说问世。据《玉台新咏》的辑录体例,后世有“古辞皑如山上雪“说,此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20.
<正>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汉代今文、古文两家对于“九族”的说法完全二样: (一)欧阳·夏侯的今文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尚书正义》引)① (二)马融·郑玄的古文说:“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经典释文》及《尚书正义》引)《诗·葛(?)序》:“周道衰,弃其九族。”《毛传》:“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元孙。”《毛传》讲法也属于古文派,跟马融、郑玄的古文说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