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天寿先生曾说:“书画家虽不能三绝.也要做到四会。”三绝者诗、书、画也;四会者诗、书、画、印。而要做到四会.绝非易事。难能可贵的是.华非就是一位集书、画、印和陶瓷四绝于一身的非凡艺术家。  相似文献   

2.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常遇到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什么?又如何解答呢?请看下文.问: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要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为什么要这样做?答:为观察到实像.为了研究实像的性质及像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应把实像成在光屏上.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其目的就是使实像成在光屏上.问:点燃蜡烛后,为什么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先生说:"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理解它,大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说画与诗是统一的,它应主要表现在艺术原理上诸如艺术追求、表现对象、创作过程等是统一的、一致的;说画与诗又非同一,它则体现在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手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四扇屏     
屏 风 , 古 人 常 于 厅 堂 之 中 摆设 ,不 仅 可 以 起 到 隔 断 作 用 ,还 可以 装 饰 屋 子。 古 人设 屏 ,一 般 为 双数 :四 、六 、八 … … 每扇 屏 上 常 以 书画 点 缀 ,画 为 中 国 画 ,常 有 花 鸟 鱼虫 现 于 屏 上 ;字 为 中 国 书 法 ,古 人常 书 写 陶 冶性 情  相似文献   

5.
看过齐白石的两幅画。其一是他84岁时画的《偷桃图》,画面上画一只猴子左臂抱着桃,右手遮在额上回首观望。他题:“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白石老人画并题廿二字。”另一幅是《献寿图》,也画一只猴子抱桃,与上一幅中的完全一样。看来,白石老人有一个底稿,但在猴子回望处,增加一株桃树而已。老人题了长跋,其中说:“猴子,我信你是献寿去了……”然后把去年题在《偷桃图》的文字又写了一遍,但后面加了一句话:“与今题大悖而异。”为什么去年说猴子“偷桃”,而今年又说他“献寿”呢?自己说:“皆因老年人易生恻隐之心也。”猴子抱桃形象相同,但一是偷桃,一是献寿,内涵和境界就大相径庭了。这相同的画而产生不同的境界和思想,靠的是题跋。白石老人的童心、才思、情怀、胸襟、趣味,就在这题跋中显示出来了。如果今天的画家画这幅画,肯定题“猴桃图”。当然,齐白石如果不在画上题字,也就是“猴桃图”而已。  相似文献   

6.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观察,就有千姿百态,就会千差万别。在宋代,几个画家同画《高峰图》。其他人都从山脚画到峰顶.立地顶天;而郭忠恕却从侧面落笔,以巧胜人。他根本不画山脚山腰.而以大量笔墨去画云彩,在诡谲万端的云海之上,寥寥几笔,峰巅隐现,让人想象出峰峦之高。有人写诗称赞这种笔法:  相似文献   

7.
孙桐生与甲戌本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存甲戌本(其底本为清乾隆十九年脂砚斋抄阅再评本)的一处抄重文字,考证出其原本的行款为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字。从而说明了甲戌本独有的僧道对话顽石变美玉的那四百二十九字为此本所原有;它本不存,是丙子年抄录时脱漏一页所致。因此,根据这四百余字的有无,给《红楼梦》的版本重新划分了派系,即甲戌、丙子两大系统,而子本一系又有四个支系。为此书的校勘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区分了甲戌本中孙桐生的批语和另外两种他人批语。  相似文献   

8.
一、以作品欣赏为切入口,引发学生想象作品欣赏是引发学生想象的重要途径。作品欣赏的内容很多,漫画欣赏是其中较为常见而又十分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如果这幅画又由老师亲笔画成,必将增添学生更大的兴趣。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与学生亲切交谈、相互认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出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小朋友,并随手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幅四毛图,图上的小朋友头上长四根毛,颈系红领巾,真可谓是栩栩如生。在老师介绍了他的身份后,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比较了他和哥哥三毛的不同,了解了人物特征。之后,老师又画出了第二幅漫画,四毛正扭头把一张试卷…  相似文献   

9.
启功先生是现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他的近百首题画诗或品题山水丹青,或就画论画,或品评画家,或咏物,内容涉猎广泛;这些题画诗善用诗的语言来拓展画境,使诗情画意完美地融为一体;借诗言志、托物寄兴;委婉含蓄而又富有理趣。同时,又具有幽默诙谐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答:欣赏并学习的视觉艺术素材来源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源自生活的、大自然的东西,如看着位于湖南吉首自治州的农田,很容易让人感慨自然的神奇,就像走进了一副颜色饱满的油画里:另一类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成果,如《坐着的女人》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以他认识的—位女性为模特画的画。有谁看过一个侧面的鼻子和两只正面的眼睛在同一张脸上出现吗?这幅画既能看到侧面,又能表现正面,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色彩、简洁的画面……许多时候,儿童画也不受同一视点的限制,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情感画出比例夸张的线条,与毕加索的“我不画我看见的,只画我所知道的”的提法十分吻合,所以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孩子们有些“创作”也与之相似。以上这两类都可以是孩子欣赏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10):46-48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岁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用笔跌宕有致,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他的诗文、书、画名垂后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要明确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在作图方法上的区别。1.虚实绣画法的区别:画平面图形时,原题中已有的线都画实线,添加的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而画空间图形时,无论是原题中已有的钱还是添加的辅助线,凡是被前面平面遮住的部分都要画成虚线或不画,其余的都画成实线。在一个空间图形中若没有虚线,其立体感就不强,即使在同一图中,由于虚线的部位不同,所表示的空间图形中各几何元素的位置也不同。如图一的甲、乙和丙。2.在各自范围内图形的区别:在平面几何中,各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在图形中是能够准确表示出来的。如正方形的对…  相似文献   

13.
南朝书画家王微所作《叙画》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文献,王微在文章中提出的灵动的画之情理论不但确立了山水画的独特的美学地位,而且蕴含了灵动的生命美学的思想,在中国生命美学的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叙画》中提出的画之情理论闪耀着王微的生命美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诗画的同异是艺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诗和画既然同为艺术,当然就有同质性,它们又并不属于同一门类的艺术,又具异质性。诗画互通,但诗中有画,又不全是画;画中有诗,又不全是诗。  相似文献   

15.
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需熟后生,画需熟外熟”的书画理论,不仅阐释了他本人对书画实践的认识,也影响了晚明乃至清初的书画家,反映了同时代艺术家的书画创作标准。  相似文献   

16.
心灵的村庄     
陈世东 《中文自修》2009,(12):15-15
中福古玩城举办书画名家现场笔会,大厅内名家咸集,一些海上书画家挂起八尺长轴、四条联屏,展示篆书、行草等各体书法,还有中国山水画、写意工笔花鸟画、人物仕女画等画作,艺术家或挥毫泼墨即兴创作,或应书画爱好者之邀指点书画笔墨意趣,场面煞是热闹。流连于艺术家的翰墨天地间,忽然,一种大气质朴,劲健洒脱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书风向我扑来,  相似文献   

17.
正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鬻画为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书画家。郑燮此幅《五言诗轴》为纸本,卷曰:"酒罄君莫沽,壶倾我  相似文献   

18.
张船山是清朝极有名的大才子、诗人、书画家,在清代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曾经官至文学殿大学士。他的夫人林佩环出身官宦人家,著作《林恭人集》,工诗善画,也是个聪慧美貌的才女,张船山曾自叹不如:一编尽有诗情味,夫婿才华恐不如。  相似文献   

19.
古时候,有一位地方官组织本城画师考试,并设立了很高的奖项,让大家都来作同一幅画。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大多数画师一看题目,乐了,这还不简单?就立即画了起来。只有一位画师深思了良久方才下笔。最后,画作收了上来。猛一看,大家确实是匠心独运.功力非凡:有人画的是群山绵延,林木繁茂,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群山逶迤,森森古木之中露出了塔尖。而经过深思的那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的影子,只在丛山中流泻下来的小溪旁画了一位汲水的和尚。比赛结果:画汲水和尚的那位画师荣登榜首。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在一年级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有过这样一次实践:事先由我在黑板上画四个大方框,要求四个学习小组各选五个同学在黑板上作画,进行一次绘画小竞赛。我只要求学生通过画面表现春天的主题,怎么画,画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并没有作更多的辅导。一堂课下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这样一种并不出奇的教学形式,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顿时显得十分热烈,而且四个小组的同学竟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内容和构图形式,生动而又形象具体地表现出同样的主题。画面不同,但都显得和谐而富有情趣,稚拙的笔调中显示出学生对于美的追求和美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