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从文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以自然、生命、道德相关范畴为中心,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自然境界、生命境界、道德境界三种文学以及人生的美学存在形态。自然境界体验人文山水、地域风光的纯真,大美无言;生命境界感悟命运人生的无常、庄严、感伤;道德境界追问人性、神性,探寻理想信仰,为民族人类远景凝眸。三种境界的有机协调,水乳交融更让沈从文的艺术世界散发出丰美、感人的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3.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成中英用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通过对孔子之"知"与朱子之"理"的分析,成中英认为,儒家认知之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儒家道德哲学又反过来促进了认知之学的开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性与知识的互存、知识与道德的互用,以及两者相互贯通发展的可能。通过强调知识与道德的互基互用,成中英把儒学知识论上升到了与儒家道德哲学同等重要的本体论的高度,赋予了儒家认知之学新的思想内涵,也代表了儒学在现时代发展的"道问学"趋向,体现了人文理想与知识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境界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儒家生命价值观关于人类生命的范畴包括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三种境界。儒家生命价值观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能够帮助高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培养正确的死亡观,履行人生的崇高使命,提升生命的精神价值,塑造完美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6.
“立人”与“立国”是鲁迅思想内核的双璧.鲁迅早期在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时候,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但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的“立国”,是通过“立人”而“立国”;经鲁迅自己不断地质疑,加上血淋淋的事实和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启示,又由于鲁迅对马列主义新思想的摄入,鲁迅就逐渐转到“立国”上来了.此时他突出的是集体精神、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但对“革命”和“民众”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关注“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家哲学思想对于意境的影响在于使意境形成了有无虚实相生的辩证性蛄构.而结构决定功能,美妙的诗意与人生感悟惟有在这种有无虚实相生的辩证性结构中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道家的哲理化自然观对意境的生成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婧 《文教资料》2009,(3):67-70
由于老子在<老子>中并未对其核心概念"道"做出确切的定义和阐释,使得对于"道"的理解,历来颇受争议.本文试图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做出确切的诠释,认为"道"作为主体,表现出的存在性,外显出本质和内涵,内隐为一种可能、发展趋势,并含有最原始的自然性.它具有两种规定性:道性和道相.道性反映于存在物表现为自身性和非自身性.由此,在把握道相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描述法和描摹法.通过详细的分析,从而重新构建出对"道"的新的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综合”就是体认不同的事物与观点以达到一个整体思考并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秩序,“创造”则是有意识的提出整合不同事物的了解及不同观点的思维和认识。综合的创造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通则,它不唯是逻辑上的归纳,而且还是紧密联系经验及体验的一种思想创造。唯基于此,中国哲学的“生命之流”与“道德传统”才能重建起来与发展下去。创造的综合是西方哲学的展开方法,其含义是指用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或理解与说明经验与认识的事实,以构成概念、建造理论。要实现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就须将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融为一体,赋予中国哲学所包容的人生与人性之经验与体验以理性的语言与理性的表达方式,方能为世界做出普遍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空灵境界是中国诗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是一种飘逸灵动、虚实有无的艺术境界,展现了宇宙的静穆深远和大自然的生机流荡,体现了艺术家旷远高古的人生情怀。空灵境界作为一种审美意蕴,体现了中华艺术广博深远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史书记载鲍叔牙以管仲有治国“五能”为由,力荐其为齐国执政。这“五能”为:“宽惠爱民”、“治国不失秉”、“忠信可结于诸侯”、“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介胄执袍,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这“五能”在《管子》、《国语》和《左传》所记载的管仲治齐方略和治国理念中均有所表现,其中蕴涵着可资今人借鉴的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审美化(Aesthetic)"是美学的现代范式,它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感性-理性"的矛盾,而这与特定时代资本尚主要在物质生产领域运作进而"物质性-精神性"还是社会文化的主要矛盾有关。随着后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资本开始在艺术等精神生产领域扩张,"物质性-精神性"的矛盾似乎正在消除或者退居次要位置,精神生产"商品化"与"娱乐消遣化"高度融合所形成的"消费化"正在成为主导趋向,针对这种"消费化",后现代美学的主导范式应由"审美化(Aesthetic)"转换成"生产化(Productive)",只有完成这种后现代转换,美学才能寻求到批判后现代日趋膨胀的消费主义的恰切的价值立足点。本文试图在马克思艺术"自由时间"生产论中,探寻生产化美学的价值立足点,揭示后现代艺术生产在"自由时间"与"必要时间"、"生产性享受"与"消费性享受"相分裂中所呈现出的内在对抗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真实"作为消费元素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凸现,理论界的态度显得过于悲观和偏激.尽管在后现代语境中,"真实"被视为一个相当危险的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毫无意义.如果摆脱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从现代化进程以及我国的特殊语境来审视,就会发现"真实"在当代消费文化中的浮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尤其是当"真实"指向生活原态这一维度时,更加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大学美育研究少有从人生美学的高度提出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艺术教育方案。"人生艺术化"的生活理念使得人们在审美的精神中实现对物欲利害的超越,获得审美的人生体验。这一命题从艺术与人生二者关系的多重维度展开,具有外在和内在两条逻辑架构路径。在美育方面,"人生艺术化"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化的人生态度,进而实现心理的健康平衡和幸福体验。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美学特有的重要审美范畴。意境论在中国古代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对意境论进行传统研究的章很多,本拟从化学的角度简要疏理一下意境论生成的总体缘由。追根溯源,中国古人对意境的经久不衰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化“天人合一”的浑融性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沈从对人生、“生命”的基本认识入手,分析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论述沈从关于学表现人性,表现对“生命的明悟”这一基本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影片《天上的恋人》是根据广西作家东西的获奖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此片充分反映了乡村人的某些传统的本真情感和家庭人伦之和,以及审美上追求诗情画意的韵味。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兄弟》展现了羞感从审美价值滑向市场价值的过程及其原因。因羞感的丧失而产生伪羞感和献媚,献媚又导致了羞感美的丧失、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社会道德的沉沦。而“艺术羞感”的丧失则导致了《兄弟》艺术水准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罗琨  黄旭 《河池学院学报》2004,24(3):119-122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中国的国家角色发生了变化,“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地区性大国”是中国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在此背景下,中国理性地分析国际环境,调整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以新安全观为基础,中国新世纪的安全政策“首先着眼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同时服务于经济建设,努力确保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以此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