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苦话当年     
我今年虚龄70。自1948年底进入新闻界以后,在两家报社、两家期刊社和两家出版社工作过,当过资料员、编辑、记者和室主任,编过报纸、期刊和书籍。回首往事,苦与乐,得与失,真是一言难尽。兹择其印象深者略述几例,既是对自  相似文献   

2.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3.
4.
生平酷爱读书,不论何时何地,也不分什么场合,什么都要看,什么都想看。形成了一种痼癖。现在年老体衰,头昏眼花,效率减退,无复当年的气概。但是仍不时追忆当年的劲头和心气。不时回味这些记忆,有甜有苦,有酸有辣。[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们过去的新闻往往喜欢把先进人物讲得十全十美。更有甚之,喜欢给人物套上一些模式,用自己的观念代替或约束新闻人物的言行。因此,人们从稿子上看到的先进人物无怪乎总是一个式样,就象一个模子里浇出的塑像。殊不知这样既歪曲  相似文献   

6.
一、上海创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发生,香港沦陷,我到重庆进了新华日报。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出了十二天,被国民党封闭;接着我去新加坡,参加了胡愈之同志主持的南侨日报;在那里干了七、八个月,我重返香港参加了华商报的工作。这十二年的  相似文献   

7.
三、在桂林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我们救亡日报同人在战火纷飞中离开广州,经肇庆、柳州,于11月7日晚到达桂林。当晚我和林林同志就到桂北略206号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找到了李克农同志。当时,救亡日报的社长郭沫若同志已由武汉撤退到长沙,广西政治情况又很复杂,因此,救亡日报复刊后的方针政策,以及筹备复刊必需的人力物力,都要尽快向郭社长和当时也在长沙的周恩来同志请示。于是,当即决定,由我第  相似文献   

8.
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建立于1951年1月10日。在建社五十周年时,我们出版了《新湖南第一家出版社》。原任新湖南报第一任社长、总编辑李锐题词:“创业半个世纪,三湘到处书香,好书源源不断,两个文明闪光”。原任新湖南报第一任副社长、副总编辑朱九思写了纪念文章。时光易逝,不觉又是十年,往事难忘,加上又发现了建社时的重要史料,促使我不得不回眸当年,写点所见所闻所感。  相似文献   

9.
我和舒新城先生相识,始于1916年在《湖南民报》共事的时期。这一年,我和新城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他23岁,我才18岁。他是来自外县的穷学生,考进了免收学杂各费的岳麓高师;他还半工半读,利用暑假当了两个多月的报馆编辑,假满仍回学校读书。我是个既失学而又无业的落拓少年,好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皖南事变之后,我于1941年2月初(农历除夕那一天)离开桂林赴香港,搭的是欧亚航空公司的只有二十个坐位的小飞机,傍晚起飞,到香港已经是午夜了。在启德机场降落的时候,是一片“送旧迎新”的爆竹之声。香港依旧是那样的繁华、热闹、嘈杂,但从我这个“内地”出来的人看来,这儿似  相似文献   

11.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民国名刊简金》,共10本,以一刊一本或二刊一本的方式,分别选编了《小说月报》《语丝》《现代》《文饭小品》《太白》《杂文》《论语》《人间世》《逸经》《鲁迅风》《万象》《野草》等12种期刊的散文随笔,它们与通常以作家个人或以作品内容为中心的编法不同,别辟蹊径以期刊为中心来选编,不仅避免了编辑方法的雷同,也避免了所选作品的大同小异,突出了散文随笔刊物在繁荣散文随笔创作与促进散文随笔风格流派形成中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不同散文随笔期刊的内在不同风格特色,因而具有其特有的价值与意义。这里我不想全面地来谈全部十本书,而只想就其中副题为“《太白》散文随笔选萃”的《寒水悲风》一本引发而想说的一些话。  相似文献   

12.
香港脱险归来,我于1942年2月5日上午,乘火车从柳州到了桂林南站,出乎意外,一大群朋友已在月台上欢迎我们,其中有田汉、洪深、洪镇、徐桑楚、杜宣,还有新中国剧社的许多不认识的朋友。当时的情景,田汉在一篇文章中作了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雄碑屹立话当年——普洱民族团结碑立碑佳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平 《云南档案》2010,(6):16-18
在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县城内,有一座翅角飞檐的古式建筑,大理石的门楣上书“民族团结园”五个大宇,进入园内,光洁的石墙上镌刻着毛主席龙飞凤舞的狂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一座雄碑立于园中,上刻:“民族团结誓词”6个大字,下面是84个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  相似文献   

14.
香港脱险归来,我于1942年2月5日上午,乘火车从柳州到了桂林南站,出乎意外,一大群朋友已在月台上欢迎我们,其中有田汉、洪深、洪镇、徐桑楚、杜宣,还有新中国剧社的许多不认识的朋友。当时的情景,田汉在一篇文章中作了详细的叙述: 留着加拉罕式短髯的夏衍,中分的头发披到高高的颧骨上,弯着背脊的司徒慧敏,戴着小呢帽,围一条花毛巾,不改洋场才子风度的蔡楚生……这样大难后的重逢不是容易的。我们学‘老毛子’的作风,来了无数无数的拥抱。洪深兄也赶来了,他那巨人般的拥抱,使夏衍在欢呼声中陡然发出了惨叫,原来夏衍插在胸前的自来水笔也给折断了。……真的,夏衍们象一个失掉了耕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下旬 ,国内许多媒体相继报道了有关专家借助“警星CCK -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技术 ,复原了长沙马王堆女尸的生前容颜。马王堆女尸在地下已沉睡2100多年 ,而其出土也已整整30年。当年报道“马王堆”汉墓发掘与墓中女尸出土的重大考古新闻的新华社记者周长年先生 ,为此特为本刊撰文 ,回顾了30年前采访这条新闻的经过。  相似文献   

16.
铭记当年     
《青年记者》2012,(2):2+81-82
2011年12月30日,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山东新闻书画院承办的"铭记当年——大众日报社主题绘画创作精品展"在山东省美术馆举行,以纪念大众日报创刊73周年。"铭记当年"四个字,来源于大众日报老社长、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全国政协常委韩喜凯  相似文献   

17.
铭记当年     
《青年记者》2012,(1):2-10
2011年12月30日,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山东新闻书画院承办的"铭记当年——大众日报社主题绘画创作精品展"在山东省美术馆举行,以纪念大众日报创刊73周年。"铭记当年"四个字,来源于大众日报老社长、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全国政协常委韩喜凯  相似文献   

18.
她是秦始皇惟一倚重的女人2005年春,在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处陪葬坑。经过考古专家的勘探,陪葬坑位于一个布局规整,占地约260亩的大型陵园中。在陵园的核心区则发现了一个具有四条墓道的高规格墓葬。仅从形制来看,这是一处王侯级别的墓葬,尤其是在这个大墓的陪葬坑中,清理出安车一辆,挽马六匹,按照古代的礼制——“天子驾六”,也就是说,墓主人不是天子,也会是具有相当级别的人,而上一次出土“天子驾六”,还是在河南洛阳的东周王陵。遗憾的是,由于墓葬本身被盗严重,大部分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墓主人的身份一时难以确定。仅…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来每年9月9日这一天,我都不会忘记当年悼念毛泽东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那时候家里的“藏书”并不丰富,只有一本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流落到我家的连环画。这本书可谓命运多舛:先是被我翻来覆去地看,一直看到完全散了架;然后被一页页地撕下来擦了屁股,扔在厕所里;最后连粪水一起,被我爸爸挑出去浇了地,总算完成了其最后的使命,真正实现从精神食粮到物质食粮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