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人要有商品意识,军人要有战争意识,同样的,记者、通讯员要有新闻意识。所谓新闻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感受、认识、分析和确认选择的能力。没有新闻意识,就没有新闻可写。  相似文献   

2.
刘保全 《青年记者》2006,(8):103-104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新闻传媒的拳头产品就是新闻精品。要创出新闻精品,从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多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3种意识。——精品意识。新闻精品的特征主要有:一、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二、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三、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价值,能流传于世。——策划意识。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对…  相似文献   

3.
写作:短新闻意识——表现方式——结构三要——语言三要——写作环境短新闻意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如果说采访阶段是从事打地基的地下工程,那么,写作阶段便是进行构筑成型的地面工程了。事实上,记者的采访与写作过程是很难截然划出分界的。在采访活动中,有经验者往往是随着采集新闻素材的进程,同时也在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品的构思——写一个什么样式的作品才更合适。采访中的构思反转来,又对深入采访起着导向作用。二者交叉进行,相辅相成。当采访告  相似文献   

4.
随着执政为民理念和民生意识的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时政新闻如何表现民生意识?笔者认为,采访时政新闻要重视与表现民生态——即民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的主体意识是前些年新闻界借鉴哲学研究中的主体性概念,把它引入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新”问题。其实,用句大白话讲,其核心内容就是探讨新闻传播活动中,作为传播活动主体的——人——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主体意识,又如何看待在主体意识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观点,从而正确处理新闻传播的党性观念与主体意识的关系等问题呢?笔者愿在此发抛砖引玉之论,以求教于方家。主体意识的形成要受社会政治意识的制约新闻传播的主体即人,主体意识也可以说是人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新闻选择贯穿于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和受众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整个传播过程中,它应由采访中的新闻选择、写作中的新闻选择、编辑中的新闻选择和新闻受众的新闻选择四个层面构成,并在各个层面上承担着不同任务。据此,笔者在此作一简要的分析,以就教于同仁。 一、采访中的新闻选择——获取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获得新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闻写作,要按照经济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好经济新闻写作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如何让所写的经济新闻做到具有这"三性"?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政策意识,其次要有全局意识,最后还要有专业意识。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闻发生主体应该是时事政治的中心事件、人物以及这个新闻事件作用波及到的人群的连锁反应。以往,人们常常都在探究怎样把时政新闻本身报道得更精彩。而随着执政为民理念和民生意识的提升,新闻报道.尤其是时政新闻的报道的民生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地方的时政新闻如何表现民生意识?在近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初步探寻认为采访时政新闻要重视与表现民生态——即民众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也就是新闻精品。要创出新闻精品,从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多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3种意识: ——精品意识。新闻工作者要给受众奉献精品,首先必须有精品意识,弄清什么是新闻精品,精品的涵义和特征是什么。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看,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新闻精品应具有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导向正确,意义重大, 新闻价值高;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二是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之作;是呕心沥血、有血有肉之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结晶。三是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是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价值,能流  相似文献   

11.
贾臻 《新闻前哨》2022,(13):69-70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融媒体已经广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纸质媒体要想与融媒体相融合发展,就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与模式,将自身内容丰富起来。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内容的丰富而不顾文章内容的好坏,党报自身有着舆论的引导作用,所以在选择新闻内容时要严格把控新闻内容的质量,选择有传播意义的新闻内容。那么作为新闻编辑要想把控好新闻内容,就要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形成严格把控内容的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竞争激烈化的时代,民生新闻快速崛起,成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主力军。所谓民生新闻,是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群众生活"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的身边事为主要内容题材,通过专业的新闻采编,制作百姓喜欢的、有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而平民意识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亮点,所以广大民生新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平民意识,具体要注意突出平民特色、选择平民视角、体现平民意愿,切切实实做老百姓喜欢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好新闻意识是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对新闻事物这一客观物质价值标准的反映,是一定的超于采访写作前对新闻事实的感觉、思维、判断、分析、提炼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所以,做新闻工作的人必须有好新闻意识,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才会在新闻实践中不失方向,才能使自己的新闻作品走向新的高度。 新闻作品的成败与新闻意识息息相关。新闻工作者面对众多的新闻事实首先就是对其价值大小的判断,然后就是选择、取舍、加工,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脑子中的新闻意识作指导。对新闻事实价值判断能力的大小,表现出新闻工作者好新闻意识的强弱。好新闻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新闻应当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但不可缺少一个灵魂——思想性,我在1988年12期的本刊上发表过《社会新闻要有选择》的短文,谈及这方面的问题,但没有展开。现在,我想就“社会新闻的思想性”作一点探讨。社会新闻的思想性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于雁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40-141
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想让社会新闻版面的采编更符合受众的需要,首先要具有新闻意识以及版面设计意识,要能从受众需求角度思考报纸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如何创新,同时对社会新闻的采编要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要能针对公众的疑难问题进行报道,要具有贴近性.同时在社会新闻版版面设计上要有创新,要注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6.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17.
张砥 《新闻前哨》2014,(10):92-9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受众主动选择信息的意识不断增强,新闻记者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同样对准新闻人——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于洋洋 《视听》2016,(6):61-62
当前,电视新闻行业缺乏一定的剪辑意识,缺乏相关的新闻剪辑技术。对此,应重视电视新闻剪辑技巧的应用,确定新闻剪辑要实现的风格,甄选合适的新闻剪辑表现角度,注意对新闻素材拍摄角度的选择,合理选择人物的情绪,巧妙选择社会背景,同时做好新闻直播中的剪辑,从而完善电视新闻剪辑工作,提升电视新闻的播出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从业三年来,曾经跑过社区新闻,目前在跑时政新闻。两年时政新闻跑下来,不能说有多少收获,不成熟的感受倒是有一些。时政新闻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要反映党委政府的政治主张以及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在报道尺度、时机选择等方面都要慎重考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这些内容,只想说说时政新闻记者的群众意识。把心扎下去有人认为,时政新闻和老百姓离得相对较远,多数情况是参加会议、传达  相似文献   

20.
欧美记者笔下的新闻,没有很严格的消息和通讯之分。他们的新闻,主要是指事件性新闻,但也有非事件性新闻——所谓“深度报道”。阅读欧美记者的新闻作品,觉得他们大都十分重视新闻的角度、时效和背景及材料选择。 善于选择角度 新颖的角度不仅能紧扣读者的心弦,给人一种新鲜、不落俗套的感觉,而且能完美地展开主题思想。要提高新闻的宣传效果,就要竭尽全力,选择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在这一方面,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