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随着网络的扩张,涉检网络负面舆情时有发生,如引导处置不当,势必危及检察机关的队伍形象及执法公信力。如何积极引导舆情,有效应对舆情危机,是新时期检察机关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检察机关应当提高涉检网络负面舆情危机意识,完善负面舆情预警机制、分流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举措做好涉检网络负面舆情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范围,为公众表达意见、态度与情绪提供了平台,但也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增添了难度。涉警事件发生之后,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会大规模爆发,舆情对立的局面更加凸显,加大公安机关的引导难度。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原有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方案已趋于落后,更新舆情应对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总结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旨在为公安机关引导与治理涉警网络舆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范围,为公众发表意见、表达态度与宣泄情绪提供了平台,但也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增添了难度。涉警事件发生之后,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会大规模爆发,舆情对立的局面更加突显,加大了公安机关的引导难度。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原有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方案已趋于落后,更新舆情应对机制已刻不容缓。分析自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总结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旨在为公安机关引导与治理涉警网络舆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征,具体表现为“群体极化”倾向突出,舆情内容涉及较广,舆情传播风险较大,舆情发生频次密集等特点。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管理部门缺乏协同,引导平台建设滞后,工作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加之网络新媒体在舆情信息传播中的推动作用,致使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常常陷入困境。由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措施,维护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88例典型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通过对涉法网络舆情的类别和特征进行梳理,检视人民法院引导处置涉法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立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体系构想,即人民法院应在立足自身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工作原则和个案处置原则相结合,尽早建立健全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舆情工作格局、分级预警处置机制、联动协作处置机制以及事后总结评析机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涉警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炒作热点化、盲从信息多等特点。负面的涉警舆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必然会引发涉警舆情危机,而网络涉警舆情危机极有可能映射到现实社会并造成恶劣影响。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形成既有公安机关处置方法不恰当、舆情研判较滞后等主观原因,也有信息监管难度大、民众诉求多元化等客观因素。公安机关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完善信息研判机制,及时与民众进行积极沟通,在良性引导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7.
突发的网络公共舆情事件有着动态性、风险性、复杂性等等特点。对于舆情事件的公共网络讨论同样会很快的出现。目前出现以各种新媒体下博客的讨论,非理性的博客讨论所带来破坏社会稳定,影响公民价值观形成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加强在公共舆情事件中对博客非理性意见表达的引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参与群体。大学生群体数量大,探索能力强,思想多元,充满表达欲望,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同时,心智不成熟、“三观”尚未成型等特点也导致大学生极易被网络言论影响,从而引发舆情事件。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健全舆情管理机制、及时公开信息和培养“意见领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媒体特别是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形式,已经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检察机关,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本身就容易成为舆论的焦点。因此,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掌握、研判和应对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网络舆情所依赖的平台和载体是互联网。网络舆情具有与传统舆情不相同的特质,其影响力也超越了传统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交互性、即时性、难控性、广泛性等特征,因此需要研究网络舆情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机制、队伍机制、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机制、处置机制,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微博舆情具有突发性、爆发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微博舆情的引导关系着高校校园的安定稳定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当前,高校微博舆情的引导存在高校领导重视不够、引导机构设置不健全、引导人员力量不足以及引导机制不完善等不足的现状。文章试着从高校微博舆情引导工作机构建设、引导机制完善、引导队伍建设、意见领袖挖掘与培育等方面探讨高校微博舆情引导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仍要面对无先兆性、长期反复性、周期性等三种类型的舆情危机。高校舆情危机具有目的单纯性、无行为暴力、群体性等特性,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高校对舆情的管控力度相对不足、师生的群体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不稳定、高校舆情伦理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等方面,应采取加强舆情管控引导力度、畅通校情民意表达渠道、提高舆情伦理道德修养等策略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公共事件中舆情互动机制的影响因素及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完善公共事件中的舆情互动机制。此机制既解决了现有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问题:缺乏预警和敏感性;缺乏积极和主动性;缺乏有效方式;缺乏必要的总结反思等,也满足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客观需要,遵循事态发展规律,是科学的、有效的公共舆情事件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舆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大学生舆情主客体的特殊性和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复杂性,使其呈现舆情源多样化、传播路径网络化、传播时间迅速化等特点,高校应该科学分析舆情传播规律,强化舆情干预引导策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舆情观,完善舆情处理机制,妥善处理突发热点事项,构建和谐舆情空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舆情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曙光  魏新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2):59-66,74
以B市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通过详实的数据,从传播媒介、传播过程、舆情焦点三方面对舆情演化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传播媒介层面,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立体媒体的传播效果要超过平面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舆情焦点上,次生舆情的出现使舆情焦点发生了偏离,它的产生主要源于政府行为和公众认知之间的不匹配,以及一些媒体的刻意引导。  相似文献   

16.
从新闻网页中自动获取大量舆情数据,经过热点提取算法划分到不同话题簇中,并获取网络舆情最新热点。通过网络舆情变动周期把握舆情随时间发展情况,利用中文分词提取每篇新闻关键词,并对网页集合利用改进K-Means算法进行分析获得热点,从而获取某事件由出现到消亡过程中的热点迁移。改进的K-Means算法能有效分析获取的热点,有利于政府通过网络舆情热点掌握最新舆论动态,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刘洋 《大学教育》2024,(1):8-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情感表达方式。高校师生作为网络媒介使用的重要群体,关注和引导其在网络舆情中的情感诉求与表达,在高校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解释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内涵,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及舆情主体(高校师生)在网络中的聚合方式,厘清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节点和传播特征。分析表明,高校舆情发展受空间因素和舆情主体情感因素影响,舆情主体通过链式、圈式聚集情感联系,在此过程中情感倾向易出现“群体极化”效应,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的效力更大。因此,高校舆情监管应加强舆情主体主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刘茹  吴丽丽 《考试周刊》2013,(59):161-162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大学生对高端移动设备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事务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经常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信念、意见和情绪。由于其自身特点,对社会"焦点"、"热点"等事件,常常做出非理性的回应,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极化,给高校带来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舆情动态,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把握舆情变动规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领地。  相似文献   

19.
浅析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舆论表达的重要渠道。正确对待互联网上公众通过个人博客、BBS和论坛等载体表达出来的态度、情感和观点倾向,对于政府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网络舆情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舆情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进行对策探析。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介入决策过程似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它对公共决策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决策机构特别是各级政府需因势利导,既要加强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引导,发挥网络舆情固有的决策价值和功能,又要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可防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