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种是教育功能的自然延伸;另一种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安排来实现。有目的地增进学生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是关键,形成良好的幸福品质是目标。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追寻大师的足迹,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幸福教育"。"幸福教育"要通过构建幸福课堂、打造幸福校园、促进教师幸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既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幸福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寻,并在追寻中获得幸福。幸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体验幸福、感受幸福,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为实现其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实施幸福教育,应构建具有幸福特色理念的课程,并将其作为实施"幸福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和重要途径。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把"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以  相似文献   

4.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接受教育的能力——接受教师教育影响的能力.这个论述表明,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当然,幸福感培养是一门高尚且高深的育人艺术,它必须有蕴涵人性的策略支撑.一年多来,在深入了解儿童的精神和心灵需求,调查研究儿童幸福感的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培养儿童幸福感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既是一种"就业型"教育,也是一种"发展型"教育,肩负着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的使命。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通过创业教育来提升就业能力是十分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  相似文献   

6.
何海江 《学子》2014,(2):40-41
<正>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教育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生命历程;我要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我的每一名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师生都享受教育的幸福"是  相似文献   

7.
正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教育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生命历程;我要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我的每一名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师生都享受教育的幸福"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而今天我们学校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其二,不仅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构成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过程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吴隽 《儿童音乐》2011,(10):56-59
今年8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中小学上好"开学第一课"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以"幸福"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活动,倡导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幸福"是当今热词之一。幸福和教育不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事物,幸福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培养学生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使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愉快、幸福的能力,教育既追求未来的幸福,也关注现在的幸福。学生的幸福要以幸福校园、幸福教师、幸福课堂为前提。为此学校提出了"幸福教育",通过对幸福理念的认同,践行了"幸福环境、幸福团队、幸福教师、幸福学生",打响了幸福教育的品牌。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人生的毕生追求,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活动,其目的就是使人们获得幸福。何为幸福?幸福就是主体实现其作为人的意义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活动引导主体实现其人生的意义,即主体真善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中和位育"作为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存同求异"、"通专并重"等思想,对幸福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是当代世界德育论坛的大成者,她的"幸福教育观"在当今人类社会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她的"幸福教育观"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为教育注入"关怀"的理念和行动指南。她的以"幸福"为角度的教育目的论、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成为中小学德育新的关注方向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入普遍有闲时代。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可能,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健康的休闲生活和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休闲,因为体闲作为一种后天的习得能力,它需要教育。人们通过教育而获得休闲能力后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因此,休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从休闲教育的含义及休闲教育的必要性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的《受活》运用怪诞的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对生命的本源意义和主人公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描摹和展示。但在反复推演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的同时,又借助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乡村乌托邦图景的巨大诱惑力,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启迪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其间既有苦涩也有幸福,使置身中国广大乡村之外的我们,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受活、以荒诞的心理阅读《受活》时,也会感受到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的模糊映像。  相似文献   

15.
莫言在几次演讲中提到自己的两大创作源泉,尤为强调童年的饥饿。正是因为"饥饿"带来的痛苦,对食物的渴望,让他对生命有着更深沉的体验。另一方面,童年的生存环境虽然艰辛,长辈们不屈的精神,以及莫言既不想为了"食"背叛人性,又不甘于被"食"所压迫、奴役,种种复杂的情结让莫言在创作中又有着潜移默化的"救赎"情怀。本文从莫言的独特童年经验切入,探讨其创作出各种复杂人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晏殊,以诗闻名,以词行世,但历来褒贬俱存,或肯定其珠圆玉润、雍容华贵的艺术造诣,或否定其富贵闲愁、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就思想内容而论,晏殊诗词其风雅精神也并非完全缺席,其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等言语极具张力,这种幽约的风雅表达源于其一生所奉行的以柔克刚、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但这种圆融之中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冲突,于是他在行动上就常表现为跋前踬后,在艺术上则仿佛风雅不作。  相似文献   

17.
最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应是个体明智地理解和选择自己所拥有的发展可能性、在改造现实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创造的理想生活,即“可能生活”。当代学校可以实现的一个新的教育功能是:教学生学会创建属于他们的可能生活。为此,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为学生敞现丰富的发展可能性,而不是将他们的发展局限于已有的人类生活;其次,要激发学生创建可能生活的愿望,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再次,还要培养学生创建可能生活的能力,在融入人类生活的同时成为“真正的我”。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酒神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致力于在悲剧的现实世界中发掘出备受压抑的允诺自由和幸福的潜力。中国魏晋时期的士子丈人虽与尼采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环境中,却对于生命和存在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都清醒地看到了生命此在的永恒悲剧性,却又积极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并都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之美的培养,希望在审美化的生存方式中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将孔子当成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以其一生的行为和思想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孔子所创立的伦理学即政治伦理学,通常称之为“德政”;他培育的“英才”即是以政治家为标准的,其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而不能将其看成是普通教育。孔子将人生的全部心血倾注于政治或“天下”,创立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文化,他的生命是完整而灿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