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维荣 《军事记者》2005,(12):52-52
中国传统化中有各种流派。儒家、道家、佛家的化价值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充分重视利用的,但还有很多化流派的价值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来被认识、发掘或得到应有的重视,墨家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流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界思想的不断解放,墨学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出现了“寻墨”、“崇墨”的现象,墨家化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有争议的议题出现,人们就会对此众说纷纭。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可能会有很多种意见,但是随着几次公开的议论、发表之后,可能只有一种意见占据明显的上风,其他的意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弱化,最终可能只能听见一种声音,这种现象就是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清河县“纳税捐官”的背后,是近几年各地涌动的“富人从政”现象。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这极大激发了民营企业家和其他先富群体的参政热情。在获得了经济地位之后,越来越多的“富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对于在“富人从政”的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钱权交易或官商勾结,普遍存在着担心;而游戏规则和制约机制的缺失,更加深了这种疑虑。从更长远来看,这一过程,可能打破传统的社会格局和平衡。实际上,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商人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影响,现在远不能准确地预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报纸的马克思理论学习和宣传也出现了弱化现象。在地市报纸上,人们看不到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章;“理论无用”观点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有了市场。  相似文献   

5.
近来,常听到一些对我国目前的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太多太滥”的批评。“滥”的说法有其根据。“多”则是我不能同意的。所谓多,是指品种多?数量多?层次多?流行多?无论指的是哪种,我认为都是好事。外国文学上下几千年,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数以百计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翻译到我国来的只是一部分,我国有几亿读者,相比之下,这些作品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多。近些年来,外国又出了很多驰名世界的作家和作品,我们对这些作家和作品只是偶有介绍,更谈不上多了。至于文学流派,我们也介绍了一些,这对我国近年来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外有些文学流派的确是稀奇古怪,或者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但那毕竟是现实存在的文学现象,了解一些并无坏处。至于我们的文学创作中有对外国流派生吞活剥盲目模仿的现象,这属于借鉴不当的问题,不能怨人家流派本身。世界文学宝库博大精深,新人新作层出不穷,与此相比,我们的眼界还不宽,怎么能说它够了,多了呢?这是很奇怪的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6.
由"弃档"现象反思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弃档”现象的出现及愈演愈烈,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我国的人事档案和“档随人走”的管理制度。“弃档”族的凸现及日益壮大,让人们开始质疑人事档案的价值,甚至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笔者认为,对我国人事档案及“档随人走”管理制度不能求全责备,“弃档”何尝不是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1.人事档案存在的必要性。“弃档”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人事档案存在必要性的质疑,甚至出现让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呼声,但笔者认为“,弃档”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现有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而不涉及人事档案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因为人事档案自…  相似文献   

7.
戴烽  曹欣 《青年记者》2022,(15):48-50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交流,以“通哈膨胀”为代表的语言贬值现象时有发生。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从拟剧理论视角出发,探究“通哈膨胀”的语言贬值现象中人们进行的修饰、伪装、敷衍的社交表演行为,剖析人们出现的文字失语、思考懒惰、情感粗糙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艺界,流派纷呈,思潮迭起,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现象。学术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众多的文艺流派背后发现了某种惊人的一致性和相似之处。其特征是:不但否定19世纪以来的批判现实主义,而且还把矛头直指本世纪初以来的现代主义,试图超越或者综合这两者。于是,学者们创造了“后现代主义”一词来指代当代西方文坛的  相似文献   

9.
王晓时 《大观周刊》2012,(27):29-29,18
先秦“文”,博焉;先秦之“思”亦远与厚也。于“乐”,其“论”者之思乃古乐之先驱,今“华夏乐美”之一统。有孔子的“儒乐”之说,墨子的“非乐”之说,老子、庄子的“无为”之说,更有着孟子、荀子的辩证之说,本文主要是对如此的多的音乐思想的发展脉络来进行一下剖析,试着去解读一下为什么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有着如此之多的“流派”以这些“流派”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自然“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而李普曼说:“舆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公众一致性意见的自然产生,是比较困难的.人们每次接触外部的信息刺激,都是通过原来积累的知识和想象来认识客观世界,然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况且,现代人所获知识的相当部分来自传媒,传媒给予的知识与真实的外部世界是有差别的.因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对客体做出的反映,不完全是对客体本相的认知,更不是对客体本相的系统认知,尽管他必定会以某个客体为反映对象.而人们对客体的反映,会因个体差异而与客体本相存在距离,从而造成舆论的自然形成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一、快速发展的档案管理现代化 计算机的“摩尔法则”(即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的周期为18个月)影响着与计算机技术运用有关的一切领域,事实上,任何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各种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会发现科技发展的“历史”是那么容易形成,往往人们正在运用一种技术,或研究一种科技现象的时候,却发现它们都不知不觉地成为历史了,另一种更新的技术和现象出现了。在这个技术革命眼花缭乱的时代,“立足当前”这句话可能会让人觉得因循守旧,而“放眼未来”这句话,则让人更觉得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2.
在红色新闻史上,曾经有过两大流派,在办报风格上,可谓双峰并峙,二水分流。北方流派的报纸发行于共产党执政地区,主要以机关报面目出现。南方流派报纸发行于非共产党统辖地区,而以左翼的“在野派报纸”面目出现。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处  相似文献   

13.
电视深度报道首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对电视“消息”而言更“深入”、更“细致”的报道。“消息”一般都是介绍一种客观的现象,而电视深度报道则要透过这一“现象”,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表现,让人们看到这一现象中的本质意义。这种“深入”和“细致”,在报道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偏重于“意义”的阐发。 此类形态的报道,带有较强的“评论”特色,但又和报纸纯粹的“评论”不同,它往往是一种“记者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业余写稿族”聚会侃文的时空也扩大了。其间不免议论“爬格子”的新招儿,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积累。一个业余作者除了应广泛涉猎新的知识领域,积累鲜活的新闻素材之外,还应重视平时的思想积累,这也是通讯员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对于“爬格子”的通讯员来说,要对某一新闻事实作深入的报道,光有过硬的文笔“写功”是不够的,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就不可能对新闻事实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也不可能真正掂出它的新闻价值。所以说,有多宽的知识面和多深的理论功底,方能写出相应水平的文章。倘若去采访一位学者,你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你肚里有多少货。如果你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报纸的马克思理论学习和宣传也出现了弱化现象。在地市报纸上,人们看不到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章;“理论无用”观点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有了市场。当前,我们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国际国内环境又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的问题,“热”的超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眼下,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和议论的经济热点话题很多.比如;“投资热”、“合资热”、“三产热”、“股票热”、“集资热”、“超前消费热”等等.对于这些热点话题必须把握火候,适当进行冷处理.这样做有助于热点问题的正常转化,正确引导人们的言行,避免过热行为,促进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对经济热点报道“冷处理”得好,更有助于各级首脑机关和企业经营者时常保持清醒头脑,重视发展中潜在的矛盾和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采取措施纠正过热现象,防止混乱,避免失误和损失,保证经济健康而又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对于理论的学习与宣传,长时期以来,总有种种议论,什么“低谷”、“沉寂”、“困惑”、“淡漠”,甚至“脱离实际”、“不解决问题”等说法。总之对理论宣传不感兴趣,有的对理论宣传的认识存有偏见。上述种种认识并不完全在于读者,更多的则在于宣传者本身。当然,理论宣传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但这种状况并不说明人们对理论真的疏远了,更不能认  相似文献   

18.
打哈欠,是人们在疲倦欲睡的时候经常发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不足为怪。但是,如果出现频繁打哈欠,那就是一种病态反应,应引起特别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往往预示着脑血管意外(称“中风”)在近期内可能发作。调查发现,有80%左右的患者,在中风发作前5~10天内均有频繁打哈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编辑理论流派的形成,已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选择优化"派、"媒介文化缔构"派、"信息智化"派和"中间服务"派构成了编辑学研究最重要的四个理论流派。从编辑理论流派来看编辑学的发展,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对编辑概念的重新认识将成为编辑学研究的新话题;贯通各种媒介编辑活动的普通编辑学研究将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媒介的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社会互动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制凭借其高效性、创新性、实用性迅速崛起并得到广泛地推广与应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人肉搜索”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及成因,并深入挖掘“人肉搜索”现象中蕴含的传播社会学理论,从而更全面、更透彻地对“人肉搜索”这一社会热点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