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播受到电视巨大冲击,影响力渐弱。调查显示,80年代受众最先获得新闻的顺序是:广播、报纸、电视。90年代是电视、报纸、广播。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又异军突起,成为时代的宠儿,受众的蛋糕进一步被瓜分。有人说广播已经边缘化,沦为辅助媒体。在媒体竞争日前激烈的今天,广播认清自身优势十分必要。(一)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努力把握广播发展的未来。1.迅速及时,时效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广播的播报与受众地收听几乎是同步的,广播设备简易方便,可变性比较强,可以随时插入最新的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2.
传媒大观     
《新闻爱好者》2004,(6):44-45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电视报纸广播 仍是传媒业主流 国家统计局近期在广东全省各地级市进行的广播收听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传媒业主流。调查显示,广东居民经常接触的媒体是电视,超过85.4% 的受众经常收看电视, 报纸以51.6% 的比例排第二位, 广播以37.5% 排在第三位。对比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接触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 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七届…  相似文献   

3.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可谓独领风骚数百年。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跻身于新闻传播行业之中,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第四媒体。就连世界著名的许多纸质媒体也都纷纷上网发行,借助网络扩大自己的受众。  相似文献   

4.
姚烨 《河北广播》2007,(4):49-51
广播产生之初,最大的市场是广大农村,对农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也对广播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情感依赖,是广播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根据相关的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还呈现广播最高,其次是电视、报纸的状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视得到迅猛发展,出现电视最高,其次是广播、报纸的状况。而当前,则是电视一枝独秀、广播、报纸不相上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催生新的电视栏目样态。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主要竞争之一,体现在新闻资源和受众的争夺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通过报纸获取信息:50-70年代人们靠报纸、广播获取信息:80年代以后,电视媒体以其生动、真实、现场感强的优势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6.
沈渟 《新闻实践》2006,(7):57-58
高素质的主持人是广播媒体争取受众,提高社会效益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曾是广播直播投诉节目鼎盛时期,当时政府部门和其他新闻媒体鲜有投诉渠道,广播直播投诉热线可谓一支独秀,自然容易受欢迎。但现在报纸、电视、网站以及政府部门各类行风监督热线四处布点,方便并分流了相当部分投诉人。因此,如何使广播直播投诉咨询热线持续地取得受众信赖,甚至成为他们的首选渠道,高素质的节  相似文献   

7.
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其中广播占到53%,电视仅占13%;而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改变为电视占51%,报纸占39%,广播占9%。①可以看出,面对电视的冲击,我国广播业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竞争从纸质媒体与电视、广播间的白热化竞争格局扩大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之间的竞争。互联网以其快捷、滚动播出、音画同步等众多优势,迅速改变了年轻人的信息需求习惯,加上电视对受众的分流,报纸受众日益小众化。要想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拓宽新闻的广度和深度,赢得农村受众是不可或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的产生虽然晚于报纸、广播新闻,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现代社会传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位于电视业发展的前沿,站在电视业改革的潮头,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一种飞速发展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新闻受众市场上,报纸、广播、电视三方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到了1999年,电视赢得的市场份额上升到近一半,独领传媒风骚。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复关尘埃落定,网络媒体诞生,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迅速发展全面挑战着电视新闻媒体,与电视争夺着观众。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信息高度聚积,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经逐渐成为新的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兴媒体的出现,给本来就在报纸和电视夹缝中生存的音乐广播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也为中国诞生不到10年的音乐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抓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大众传播学中,把大规模复制和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两类:以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上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等为主的电子媒介。本文所指的不同媒体主要是指复制与传递新闻信息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体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同的传播符号在其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接受心理特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的受众接受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惊人,因特网已逐渐成为新的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兴媒体的出现,给本来就在报纸和电视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也为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伺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成为广播人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娱乐和娱乐新闻成为我国媒体和受众最为热衷和关心的主题之一,各类报纸的娱乐新闻版,各家广播、电视的娱乐栏目花样翻新,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却是媒体低俗化的愈演愈烈,它就像是潜藏在中国新闻传媒肌体中的毒瘤,正在不断地扩散,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多种媒体共同发展的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而媒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一场争夺受众的无硝烟战争。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受众群体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对目前的广播受众特点逐一分析,并简要根据这些特点提出未来广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萍 《新闻传播》2010,(6):160-16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构成广播的第一次革命。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广播、开始了一次更为深刻的革命。这次革命带给广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传播形态多元化。中国广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必须采取媒体融合策略:进行广播技术变革,有效融合电视、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有效融合互联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展网络广播的实时传播功能,进一步强化交互性服务功能;必须采取受众策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要;走专业化之路,对广播节目的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必须采取品牌策略:实行CIS系统,强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以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必须采取市场策略。实行探路性经营,做精做强,提高接触率,整合广播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探索广播媒体集团网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传播媒体竞争日趋势激烈的今天,报纸、广播、电视都在激烈争夺受众市场,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报纸、广播形成了很大的冲击。面对日益残酷的竞争.广播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发挥广播优势开发受众资源受众资源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所共有的。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鲜人、新鲜事的需求量与欲知度大大增强。因此,谁的  相似文献   

18.
王星 《新闻窗》2007,(4):100-100,107
我国的广播电台自20世纪20年代创办以来,就以传播快捷,受众广泛,感染力强,功能多样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但是近年来随着报纸、电视行业的壮大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广播也因此而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主持人的灵魂作用,让广播锁住更多人的耳朵,成了当今广播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可谓独领风骚数百年。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在我国,新闻媒体在近三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三大媒介在各自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竞争的烽烟不息,媒介大战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20.
童伟 《大观周刊》2012,(6):50-50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广播是我国最风光的媒体之一。收听收音机和有线广播曾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及,报纸的崛起和网络的出现,广播原有的受众人数开始减少,逐渐分流与其他媒体,广播的昔日风光不再。特别是县级广播,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听众不断流失,经济效益下滑,发展举步唯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