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家国、不忍离去之意.屈原的昆仑之游同时也是其灵魂之旅.  相似文献   

2.
海子诗歌生命十分短促,但他在有限的创作生涯里,诗人凭着天才的创造力,延伸和扩张了诗人创作的智性空间,从而为世人奉献了数量可观,品位较高的诗歌文本.由于诗人对诗歌理想与理解的提升与深入,以1986年的<太阳·断头篇>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钟情于"实体",后期极力追求"动作",意象的选择标准因为这种变奏的介入而显为不同,更使他的这两部分作品彰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本文即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意象的分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蓉蓉 《阅读》2016,(4):9-12
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策略:捕捉原型意象,欣赏语言之美;围绕神话故事,领略原型意象,感悟文本之意;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原型意象,体味文化之妙。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5.
传世《离骚》和《涉江》竹简写本的出土,为考证楚辞的时代、《离骚》的作者等问题都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新依据,有关《楚辞》的出土文献也证明《楚辞》和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不仅使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体现,更有利于为屈原作品的真实性、生辰问题及年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
"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物象,其价值和所承载的意义是明确而又多向的。本文以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鞋"意象为切入点,通过文本中所描绘的多种类型的鞋,力图深入地解析"鞋"意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及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钱征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5):89-97,108
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哀郢》、《招魂》、《远游》等;在考古出土文物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寿县《鄂君启节》、石台怪潭郢爰、皖南铜矿遗址、青阳先秦文物等;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相似文献   

8.
屈原所指的"内美"不仅仅是历来所谓"帝高阳之苗裔",而更多的是诞之"寅"时这样一个与生俱来的良辰吉日,因此,"日占"而知生于吉日,也就必然地树立起屈原一生自重其身和"善"与"美"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绿裙子"意象是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绿裙子"作为一个审美意象拥有特定的审美内涵,在小说中创造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本文从"绿裙子"视觉审美之"象"、"绿裙子"多元性释"意"、"绿裙子"构筑悲剧化审美情境三方面来对"绿裙子"意象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好地走进门罗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就是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为"屈原作品篇第"是个千古难题,所以,编辑部为了推进这个难题的解决,专门组织了这次会议,邀请诸位专家来包一起研讨。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