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明月、残月、江月等)是一个历来被诗人、词人钟情的对象。“月”这一自然之物更是广泛见诸于教材中,它的意蕴各不相同,本文仅就教材中的“月”这一意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1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三处明确地写到了“明月”。一处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浸在江中的明月来烘托主客即将分别,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凄楚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与作者感情融会一体,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也为琵琶女的出场点染了环境气氛,为后文…  相似文献   

2.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觅遍《琵琶行》88行诗句,凡一句中含“江”“月”二字者,共此四句。这四句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其妙用自不必说,而诗人更有一番良苦用心则在诗歌的篇章结构上。“别时茫茫江浸月”乃为主人送客惨别这一层作煞笔,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词,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描写了作者夏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和所感。注释家对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历来就持有众说不一的见解,他们所作的注释,又都能够解得通。这些散见于各种版本和欣赏辞典的不同注释,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离枝。把“别”字解作“离开”。意为“明月出来,鹊见光惊飞,离开了枝头”。苏轼诗有“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周邦彦词有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6.
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别”字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 (一 ) :“别”即“横斜突兀”、“旁逸斜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出版社 )就作此解。它将“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成 :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鹊儿惊飞不定 ,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解释 (二 ) :“别”即“照着”、“照亮”。这种理解占多数 ,《中学教参》以及较权威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都认同这种理解。将首句理解为 :明亮的月光 ,照着那…  相似文献   

7.
珍贵的礼物     
“别走,别走嘛!”“不行呀。车票都买好了,而且明天就要上班了呀!” 原来.我姨妈要去成都了。她在成都工作,所以一年才回来一次.这次暑假回来了一个月,明天又要回成都了。  相似文献   

8.
再说,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当别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养虎)时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10.
谨言慎行     
在一次水墨画教学活动时,我发现文文小朋友的桌上没有画纸。于是,我问值日生小雨,为什么漏发纸。小雨却大声说:“老师,文文每次都不会画,别让他浪费纸了。”这时,我感到全班小朋友的目光都集中在文文的身上。“就是,每次都瞎涂瞎抹,弄得哪儿都是墨。”“别给他纸,省得浪费……”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赶紧制止住孩子们,并说:“文文不会画,我们大家可以帮助他。我们不能讥笑他。”  相似文献   

11.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阅读训练中发挥了想象,作品中的人物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立体感,环境描写就会有声有色,断断续续的故事情节也会连贯起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琵琶行》上一联写“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下面两句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怎么刚才“欲饮”,一下子就“醉了”?得凭借想象把略去的情节衔接起来。在指导学生读小说、散文时,也随时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13.
我不是游泳     
一个顽皮的小伙子在一条河的私人区里游泳时被主人发现了。“嘿!”他喊道,“别在这儿游泳!”“我不是在游泳,”小伙子喊道,“我是在使自己别沉下去。”我不是游泳  相似文献   

14.
也谈别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天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辛稼轩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老老实实地描写他深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不掉文,不用典,完全用口语。这种词是最容易懂的。但是,第一句中的“别枝”,几乎使所有的注释家、欣赏家都堕入陷坑,没有能把这首词讲得完全正确。“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如果改成散文句法,就是“明月惊别枝之鹊”。“惊”是全句的动词。“别枝”呢?有人解释为“斜枝”,“惊起了睡在斜枝上的乌鹊”。有人解释为“横斜突兀的树枝”,全句的意义是说“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第六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体诗《琵琶行》一课中,开头一段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画面之景,是诗人凄凉之情  相似文献   

16.
我们是一对孪生兄妹,一阴一阳,一负一正.我是老大“+”号,她是二妹“-”号.同学们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认识了我们,当时我的别名是“加号”,二妹的别名叫“减号”,我们都是运算符号。  相似文献   

17.
周洁同学问: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死往往多是唱的重头戏。《装在套子中的人》写别里科夫的死却只有一句话:“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是不是太简单了? 谁都知道《红楼梦》第十四回中秦可卿出殡的盛况,且不说贾珍早已哭成泪人,倾尽所有,但看那来宾身份的高贵,送葬队伍的庞大,确实非同小可。活着未有惊人之举,死后竟获此殊荣,这样描写确实耐人寻味。别里科夫的死与之相比确是“简单”了点,既没有心  相似文献   

18.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1.而一介赳赳武夫,别看常常是“气壮如牛”,一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模样,可有时候照样“胆小似鼠”,露出“银样蜡枪头”模样。(《浙江日报》)1997年12月21日《两重性》)2.《银样蜡枪头》:“无奈,只好将这只‘银样蜡枪头’一扔了事。”(《光明日报》1999年3月1日)两例中的3个“蜡”,都是别字,应为“”。蜡、,都读là,但意义很不相同。蜡,《现代汉语词典》释:“动物、矿物或植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能燃烧,易熔化,不溶于水,如蜂蜡、白蜡、石蜡等。用做防水剂,也可做蜡烛…  相似文献   

19.
江淹在《别赋》开篇就如斯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的确,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已把离情别意倾诉得让人刻骨铭心,黯然销魂;而其运用的手法,亦是精妙绝伦,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宋之问不尽的期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月下的独白;“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是高适美妙的梦幻;“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无奈的选择;“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崔护自作多情的遗憾;“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是许浑无言的感伤;“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李商隐凄…  相似文献   

20.
一、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