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坚持党的领导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首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孕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生命之源;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灵魂;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行政,催生和培育法治文化,构建和维护社会法治生态秩序是现阶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2.
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体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反映。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这一论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中华文化的宏阔视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高度加以定位,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本质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华文化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焕发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把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推向新高度新水平新境界;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气韵风骨,鲜明展示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和非凡力量,成为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创造了体现民族继承性、时代原创性的新文明理念,为处理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难题、把握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框架和价值体系,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4.
西方社会学者从文化、宗教等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精神动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建构的纬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传统儒家和儒商文化精神资源的传承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建设应落实在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的工作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应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弘扬中国精神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弘扬中国精神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注重传统路径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实现中国精神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许多新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也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本文立足于传统革命精神与当代中国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井冈山革命精神相结合,进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带来了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转型的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文化建构指针,并在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中,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它对于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建构中华民族当今的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治精神的建构是以一定的国家独有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须臾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都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根本保证;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想,是一个物质文化、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精神生活充裕的梦想,而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所追求和努力的精神,它们之间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既对立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与法律制度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同步完善。市场经济是国家法治化的催化剂,而国家法治化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市场经济的经济秩序是一种法律秩序,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从法的角度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概括,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从市场经济具备的特性及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法治所能提供的不仅是自由和平等,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人的基本权利。法治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开创的新一种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它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必须首先通过法制建设确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法制基础、新的法律秩序和新的市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还急需要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伦理支持,在这方面,儒家伦理思想将会发挥其积极作用。近年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说明了儒学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情地批判了韦伯关于儒学是现代经济发展阻力的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它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环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解决单靠市场机制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市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市场经济法制的内在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法制是相互伴生的。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法制也日益成长和完备,两者彼此推动,相互为用。但是,在加快立法、加强执法的同时,市场经济法制的内在精神却日益缺失。法的精神是法律制度的灵魂和中枢神经,是整个法制系统的中心聚合点。公正作为法制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体现了社会及市场共有的秩序化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功能与法制目标相对分离的要求,理应成为市场经济法制内在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7.
对市场经济与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诚实守信,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相似文献   

18.
诚实信用在人类社会自古有之,在市场经济社会更为必要,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诚信理念受到冲击,在政府、企业、公民中诚实信用严重缺失,它直接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重新构建诚信理念,即通过诚信道德培育、法律规范及制度约束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有其自身的价值规定:自由、公正、平等、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则:主体独立、市场决定、自由竞争、等价交换,也就是价值规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一方面是利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通过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来匡正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损害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运行十多年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正严重地危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思考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以自由竞争为本质,以价值规律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它本质上要求具有平等而自由的市场主体、清晰的产权关系、安全而快捷的交易规则。民法的私法属性契合了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保驾护航。民法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民法所提供的法律文本之下,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而我国民法在积极地回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同时,抓住了这一重要契机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回顾民法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发展历程,不仅在于揭示其发展规律,更在于总结其不足,进而保持与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