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11):82-93
大地和阳光是赐予人类的天然宝藏。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蜕变,古往今来的建筑则是这种演进的历史印迹。有道是“风水宝地、人丁兴旺”,此言极是。从北京的故宫到印度的泰姬陵,从日本的药师寺到韩国的景福宫,无不讲求山环水抱、人杰地灵。本期,我们将带大家走入东方建筑之典范,领略瑰宝级建筑群的魅力及及人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两千五百年前,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气生财”、“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类似对“和”的阐释在中国典籍中层出不穷。“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但只要留意,也可从语文课文中找到,人与人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熊哥在森林边上探望人类的城市,向往人类的文明生活。因为据森林图书馆的资料显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是人,而最笨的动物是熊。熊哥为这事着急呀!熊哥还从资料中得知,森林外面文明的世界就是人的聪明才智的结果。熊哥认为熊最应该抓紧做的是学习人的文明。它发现“握手”是人类  相似文献   

6.
新艺术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纪初欧洲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影响波及包括建筑在内的几乎所有艺术领域。本对西班牙建筑艺术家高迪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从建筑造型形态和装饰语言角度剖析论证了新艺术运动建筑必须“致力于实现人类培养和美化的理想”的人思想。  相似文献   

7.
对“天国”的向往是人类很早就有的情结,能够升天是许多人的梦想和追求。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古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从借助“天梯”到“乘龙”或“羽化”,活着的时候不能实现的愿望,死后仍然孜孜以求。实际上,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正是滥觞于古人对升入天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从建筑材料,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的发展过程,建筑的价值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由此可以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上、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教育对于人的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培育人的独立个性是当代教育的主导价值追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是人们向往、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人类获得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历程大致需要经历四个历史阶段,即原始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群体人”阶段,封建农业经济和“人的依赖关系”条件下的“阶级人”阶段,现代工业、市场经济和“物的依赖关系”条件下的“独立的个体人”阶段,未来高度发达社会条件下的“个性自由发展的人”的阶段。根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发展规律,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培养独立的社会活动主体或培养人的独立个性。早在  相似文献   

10.
《小学时代》2009,(9):4-11
人类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冲出地球.定居宇宙!然而。直到今天,人类还没能在外星球上建起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基地。好在我们也有“安慰奖”哦——那就是从1998年开始,由美、俄、日、加等国家合作在近地轨道上建立的国际空间站,能在上面工作.生活个十天半月可是不少人最大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运会所彰显的“人文奥运”理念,将成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人们向往进步的共同心声,感召着人类挑战困难的强大动力。找们的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让“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娄文明繁荣进步”的人文精神在青少年身上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协助宇航员一起执行任务的“电子狗”,从地球直通太空站的“太空电梯”,让宇航员可以随时休眠的“休眠仓”……这些都是科幻电影中所展现的人类太空科技的未来。从这些科幻场景中可以看出,人类对宇宙非常向往,探索太空一直是人类科学进步史上的重要课题。说到中国的太空探索之路,不得不说到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相似文献   

13.
幸福之门     
每个人都向往幸福,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每个人都在用毕生的精力追寻着幸福。可是幸福在哪里?终于有一天,我从罗素的书中找到了答案,他说:“有三种伟大的情感支配了人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摧肝裂胆的同情。”罗素的一生就是追寻爱、追寻知识、追寻仁义的一生,博爱、知识、仁义构成了罗素通往理想世界的三重门。  相似文献   

14.
何娟 《华章》2011,(34)
建筑负有安居的责任,负有对人民生活方式进行引导的责任,引导的方向与目的是建造能够满足人类精神性需要的精神家园.从“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建筑伦理来看,我们要建造精神家园,需要处理好人与建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相指导.  相似文献   

15.
尽管“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向往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来代替、帮助自己完成各种工作。[编按]  相似文献   

16.
彭莹  刘新春 《文教资料》2007,2(18):120-122
雨果.闵斯特伯克说:“渴望牢固的联系是每一个人类心灵深处的本能。”它表现为一种“使人渴望接近众人的群体意识”。早期古典教育致力于培养个体人关心群体共同体的伦理道德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不断传递着关怀人类共同体的人文观念的信息——生存于自然、人类共同体之中的每一个体人无不需要道德的情怀,以谋求人类的生存。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感觉自己的存在。追求人的“本真”,向往永恒的精神境界,以协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赋予了古典教育强烈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7.
爱美是人类的本性,人类通过观察或品尝作出比较,使感觉到的均衡、和谐、真善、生动产生好感、快感、美感,产生兴奋愉悦,激发人向往健康、向往生活、向往发展、向往前进。  相似文献   

18.
以爱为核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每个人的本能和追求。中国古代就把爱作为人类道德追求的目标及社会理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作为一位仁者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仁忠”。“仁之方”是“忠恕之道”,从正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反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墨子也提出了“兼相爱”的社会理想,“兼相爱”就是不分人我,  相似文献   

19.
刘晓年 《青海教育》2008,(11):21-22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典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也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以及关心人类的文明,关心人类的文化。西方的人文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发展科学的同时,别忘记了人文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和人文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语文教学中功利、技术和效率至上等(理性)思维的深刻批判和持续反思,走进重建后的新课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一派诗意盎然。在这里,我们观瞻着人文大旗在猎猎长风中高高飘扬,领略着诗情画意在小桥流水里轻轻荡漾……“语言是人存在的家”,“所有的思都是诗”,语文的诗意之旅,不正是语文的“回家”之旅吗?实现了对人的终极眷顾,实现了对人类文化的深切体认,实现了对人“诗意栖居”的执著向往,语文以前所未有的感性光辉和诗性魅力向人们发出了召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