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大学生就业“校漂族”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毕业生求职的压力和难度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当“校漂族”。本文从“校漂族”的情况分类、“校漂族”产生的原因、“校漂族”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这一新的选择形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人才的高消费、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以及逃避竞争等是“校漂族”的成因。“校漂族”的出现有影响社会稳定、资源浪费、学校管理难、个人发展不利等不良后果。社会、学校、个人应该共同努力以消除校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宁波"校漂族"现状、启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以60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未来几年,估计还将以数十万的人数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漂族”就是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文章试以宁波“校漂族”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宁波“校漂族”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现状进行分析、评论,最后就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校漂族”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校漂族”漂泊在学校周围.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从本质上讲,大部分“校漂族”都是逃避现实的表现.“校漂族”只有直面社会上的激烈竞争,认清自己,为自己做一个合适的职业定位,才能迎来新生活.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大多数学子们将结束学业,奔赴人生新的驿站——职场。但这时也有一些学子却选择了暂缓就业,当一名“校漂”。“校漂族”这一词汇出现已有好几年。最初是专对一批毕业后有了工作因留恋校园生活仍然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而言,他们虽然已从大学毕业了,或住在学校,或经常到高校用餐,或参加高校各种讲座,被称为“校漂一族”。而真正意义上的“校漂族”出现在2002年。2002年3月份,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6.
对“校漂族”与在校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徘徊于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对杭州各高校大学生的实地调查为依据,从在校生与"校漂族"关系的角度入手,试图提供一个考察和研究"校漂族"现象的新视角,以期为各高校在规范"校漂族"管理、妥善处理在校生与"校漂族"关系等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当的教育、茫然的自我认知、缺失的管理机构和体制,是当代"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重视"校漂族"社会角色转换教育,进行社会角色体验实践,着重培养其社会角色转换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校漂族"的职业生涯规划,着重培养其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就业观;注重规范管理,进行分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校漂族"实际问题相结合;主动与家庭、高校、社会有关负责部门合作,营造"合力",是当代"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反思大学“校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专家认为,“校漂”现象的出现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仍有扩大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自身分析了“校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所谓“校漂族”,是指那些虽已大学毕业,但“无业可就”或“有业不就”而将档案暂时留在学校,“漂”泊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一类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生活重心在学校周围, 利用学校资源生存。他们大致可分为几类:为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专家认为,“校漂”现象的出现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仍有扩大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自身分析了“校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校漂族"是游离于高校和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其作为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一种临时生存状态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校漂族"群体的出现与就业观念落后、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其发展特点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管理的一些问题,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对高校甚至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等也不容忽视,因此应从政府、社会、高校、"校漂族"四个层面共同努力,使"校漂族"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校漂族"是一个特殊群体,"校漂"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校漂族"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价值观、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择业盲目等问题。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应从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就业观念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以帮助他们早日走出"校漂"困境。  相似文献   

13.
"校漂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有各方面的原因,同时也造成多种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校漂族"成因及对高校稳定的影响,提出高校应对之策,以期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学毕业后依然滞留学校的一个群体,校漂族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弱势群体、社会经验不足、就业难、恋校、考研等,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校漂族的形成。校漂生活对其个人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工作及工作经验、婚恋家庭、世界观、人生理想等一系列事项都被迫滞后,受到影响。校漂生活对家庭、学校、社会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担。他们理应早日上岸,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合适位置。  相似文献   

15.
《成长》2005,(4):4-4
在国内的“校漂族”日益受到关注的同时,美国和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归巢小孩”和“尼特族”,看来,全球同此凉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世界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考研长镜头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2005年我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有117.2万人报考2005年硕士研究生。这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比2004年增加了22.7万人,增幅为24.1%。放眼河南,今年我省报考人数为80404人,比去年多出近3万人。尽管全国录取比例为4: 1,但近年来“考研热”仍高居不下,“校漂族”和“社漂族”纷纷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徘徊于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对贵阳高校附近的"校漂族"的实地调查为依据,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据4月12日<新京报>报道,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  相似文献   

19.
万茹 《成才之路》2011,(27):2-3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存着几种群体困境:“蚁族”“校漂族”“啃老族”等,造成困境的原因是多样的,校园文化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生存困境的现状与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并提出用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缓解大学毕业生群体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妥协--"校漂族"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现实和理想暂时无法协调的阶段,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校园里“漂”,成为“校漂族”。文章着重分析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现状、成因及时当今高校产生的影响,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