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隶变是秦篆在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形变、省变和讹变的统称。所谓形变,是指秦篆形体一无缺漏地变为隶书形体。所谓省变,是指秦篆形体省去部件或部件的一部分而变为隶书形体。所谓讹变,是指秦篆形体的某一个部件或某几个部件出现讹写而变为隶书形体。单一地呈现形变的汉字固然不在少数。但多数汉字的隶变都同时融合两种或三种变化。隶变使汉字最终冲出了古文字的樊篱,挣脱了象形结体的羁绊,变成了完全符号化的文字,变成了笔画结体的文字。这里,既有“破”——“破”象形,“破”图画意味,又有“立”——“立”符号化,“立”笔画,“破”字当  相似文献   

2.
“隶变”是我国文字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历代治古史者所重视。本刊分两期刊出的10位作者的讨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隶变”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可供教学和研究者参考。由于篇幅所限,在发表时将一些古字的例证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3.
“隶变”一词出现很早,唐代《九经字样》共用了12次。以后郭忠恕的《佩觿》、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里也都出现了,但真正对隶变作系统的理论探讨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从杨振淑的《隶变考》、李凤鼎的《隶变考叙》至今,研究者有十余家之多。探讨隶变的人虽不少,但在对隶变含义的理解、研究隶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材料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我们认为,所谓隶变是战国中期以来秦系通用文字中的篆体经由古隶到八分的演变。如果分析言之,则必须注意四个关键性的因素:隶变始于秦文字,隶变始于战国中期,隶变的下限在今隶,隶变是一个横跨数百年的漫长而复杂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4.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关键所在。可是,因为人们比较注意先秦古文字,汉或汉之后的文字关心较少,其间的变化发展缺乏系统整理,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隶变问题研究有限,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还不少。隶变这个说法是唐代文字学家玄度提出的,他在《新加九经字样》中用“隶变”说明古今字形之变,所谓“古今体异,隶变不同”,后来“隶变”成为文字学的一个大概念,不着眼于个别字形的(讠为)变,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字的  相似文献   

5.
确认隶变的早期特征是研究隶书的关键所在,而要说清这个问题,又必须从书体的涵义说起。王力《汉语史稿》认为:“关于字形,应该分为两方面来看:第一是字体的变迁,第二是字式的变迁。字体是文字的笔划姿态,字式是文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说,每一个独立的字形,都具有字体和字式两个可以分解共存的侧面,这是十分正确的。其缺陷在于:一、不同的字体,即意味着书写方法、标准及其式样的不同,“笔划姿态”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  相似文献   

6.
小篆,是汉字的一次大统一,结束了此前文字使用的混乱局面。它不仅规范了文字的写法,而且淘汰了大批的异体字。其功实不可没。但小篆仍含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字体以曲线为主,匀称圆转,不便书写。于是乃有隶书之兴,改曲线为直线,改匀称为平正,改圆转为方折,而古文字的象表意味则消失殆尽。许慎《说文·叙》云:“古文由此绝矣。”其变化之巨,可见一斑。隶变,实可称字体演变中的一次革命。书写者以己意为之,各逞其能,因此  相似文献   

7.
两字或多字偏旁本不相同,此偏旁与彼偏旁义亦不通。因为隶变,使得此偏旁与彼偏旁形体近似。书者不辨,因写此偏旁同彼偏旁,致使两字或多字偏旁不同者变为相同,此之谓偏旁同化。偏旁同化现象在隶变过程中普遍存在,其例不胜枚举。分析其现象,总结其规律,不仅在文字学研究、汉字发展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  相似文献   

8.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化过程中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变革,它不但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由篆文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有一种现象特别引入注目,那就是偏旁变形。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跟独立成字时没什么两样。但是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时写法多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定量的方法对全部发生变形的汉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发生变形的绝大多数是左形  相似文献   

9.
关于隶书的产生及其与小篆的关系,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命李斯等依据原来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称为小篆……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隶书。笔者不同意上述认识,因为从现已发现的史料来考察,隶书应同小篆一样来源于大篆的简化体,其产生要早于小篆,而且也较小篆简化得更加彻底。那么,同是大篆字体简约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小篆和隶书两个系统呢?要正确解释这个历史现象,就必须把文字的进步放到整  相似文献   

10.
在河西汉简出土之前,学术界对两汉马价的探讨主要依据传世文献,认为汉代马价在1匹15—20万钱之间。河西汉简的出土,为学术界重新认识汉代马价创造了条件,一些学者认为汉代内地马匹的常价在1匹5000钱或1万钱,但这种意见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认为两汉时期马价波动幅度很大.1匹5000钱左右的马价只是两汉时期内地的最低马价,汉代内地马匹的常价多数时期在1匹2万钱以上;河西地区的马价要低于内地,马的常价在一匹4000钱至1.5万钱之间,在王莽末和东汉初年,河西的最高马价也可能达到一匹数十万钱。此外,河西汉简记载的死马价格与文献记载的死马价格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1.
隶变(二)     
伴随着古隶楷化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古隶进一步草化的过程,由偏旁部首及诸笔画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笔画的进一步整合、减省或隐含;由左右、上下结构诸部件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主要保存单字的外围笔画而整合、减省内部笔画,或突出各部件的主要笔画而隐含其细节笔画,或强化具有较高辨识度的部件、笔画而模糊甚至省略其他部分。而毛笔的改良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变化,使人们能够迅速掌握这种变化,并进一步促进了书体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隶变(一)     
秦朝统一六国,进行了"书同文"的文字改革,形成了标准的秦小篆,但日用书写同时也在催生新的文字变革,从减小篆引楷书笔画的弧度,发展到直接以直线笔画代替弧线笔画,变左勾右勒为左推右拉、左刮右刷,甚至出现合并笔画、连贯书写,这样就产生了一场文字发展史上的"隶变"。中国的文字体系也就从古体变为近体。  相似文献   

13.
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化。它在使汉字更加简便、更有利于书写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大枇俗字的产生,我们把这些在隶变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俗字称为隶化俗字。这些俗字的产生不但是东汉后期俗字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中古甚至中古以后许多仍被人们使用的俗字也只有追溯到隶变才能找到其俗化的理据。表文拟从隶变的角度对俗字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隶体(下)     
<正>如果说,古隶的进一步草化、隶草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西汉时期社会下层速记的客观需求,那么,古隶的楷化、汉隶的形成则是当时朝野上下主观努力的结果。汉武帝之前,民众亟须休养生息,国家不堪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文化建设,暂且沿用古隶来应付社会各阶层的文书情有可原。汉武帝之后,国力增强、文化复苏,文字书写逐渐讲究起来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朝堂上的木牍还是边远关隘的简册,都出现了平画横势、字形较为工稳、布置较为匀整的汉隶书迹。但尽管如此,西汉没有哪位帝王曾提出  相似文献   

15.
在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隐官”的确切记载,并可发现秦“隐官”的四个来源:冤假错案的平反者;军功以免的部分工隶臣;受肉刑处罚而后获免罪者;私属放免者。从而说明“隐官”不可能是某种机构,而应该是受过肉刑处罚,因特殊原因被官府确认为可怜悯者,并给予一定的补偿或照顾,但他们既不属黔首或庶人,也不是官私奴婢,应该是处在两者之间的身份特殊的低贱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秦汉简牍中的用例,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对磔的含义作以考释,指出磔还有“捆绑使张开”这一含义。并且利用对磔的词形、词义的分析,阐明这一含义与磔其它含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希乐 《现代语文》2007,(6):118-119
时下,人们使用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求新求异,以求耳目一新,旧词的启用或翻新是其手段之一,但是一些词语的使用非但不新颖,反而很扎眼,如一些网络、媒体、影视作品(尤其是港台一带)常以"马子"来称呼女朋友、情人。  相似文献   

18.
西汉“博山炉”,其盖雕镂成人兽出没的重重山峦,上部铸层层嶂岭,山下饰青龙、白虎、朱雀.云气等花纹。焚香炉内,缕缕轻烟酷似云气缭绕于绵延起伏间,渲染出大自然的一派勃勃生机。象征着山能藏纳散发“生气”,“生气”又称“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源。它无形而又存在,阴阳之气蒸腾交汇得雨,雨在地中流动成为生气,生气再造化出万物。故生气源于阴阳之气,并终归于彼,这便是我国古人的风水理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  相似文献   

19.
"隶变"在我国文字演变过程中有分水岭意义,它在文字由形象转变为抽象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拟用哲学中的内因和外因原理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笔者认为,"隶变"的内因是汉字的发展规律,外因是社会背景、书写材料的变化、生活习惯与独特的书写方式以及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加里宁格勒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欧盟东扩,加里宁格勒“飞地”问题成为俄罗斯和欧盟关系的发展障碍。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下,加强合作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双方利益的需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