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始作俑者     
2010年高考山东卷和全国卷Ⅰ都考查了成语“始作俑者”。那么“始作俑者”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2010年高考山东卷和全国卷I都考查了成语“始作俑者”。那么“始作俑者”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误用类型呢?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高考必考内容,其重要性不必多说。怎样提高复习效率呢?在此有几点想法可供参考。第一,对所记成语应作出筛选,挑选最有分量的成语。哪些成语最有分量?其依据是什么?应该注重“三常”原则,即常见、常错、常考,譬如,2010年广东卷考查的成语为“殊途同归、斗转星移、甚嚣尘上、销声匿迹”,全国卷考查的成语为“始作俑者、移樽就教...  相似文献   

4.
成语辨正     
翻读《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1年第10期,发现有两处对成语“始作俑者”的误用:1.在老人看来,当人得到幸福的时候,没有必要感谢那带来幸福的“机缘”或命运之神。因为,这机缘或命运之神,既可成为幸福的源头,又何尝不能成为不幸的始作俑者呢?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生活的真谛》)2.那位始作俑的女士被挤在车中一隅,她的人生一直平凡,但她心中仍保留着前几分钟欣赏“那边大花园”的愉悦,这是她的心理习惯,恐怕也是她在平凡的人生里维系生趣的重要链条。(《那边有个大花园》)始作俑者:本义为开始发起制…  相似文献   

5.
运用成语 ,不仅要了解成语各部分的意义 ,而且要了解其整体意义 ,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更不能望文生义。例如 :1 不绝如缕 :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正例 :“七七”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者向华北大举进攻 ,祖国危急 ,不绝如缕。误例 :在楼间浓绿的白杨树枝叶间 ,这金色的阳光 ,烟云般徐徐游动和沉浮 ,不绝如缕。2 始作俑者 :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正例 :此次教科书事件 ,表明日本国内仍存在一小撮否认侵略历史的极右势力 ,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这些人 ,但日本政府也难辞其咎。误例 :谭嗣同是甘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 ,相比之下 ,康…  相似文献   

6.
一、辨明褒贬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性。例句中,“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词。把他用在“甘为变法流血的”谭嗣同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另外,还要注意褒贬两用的成语,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标新立异、左右逢源、得陇望蜀等。二、识别两可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例句中,“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它用在此处却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对大自然一切奥秘…  相似文献   

7.
某“核心期刊”曾刊出一篇文章,在评析了几个误用“蔚然成风”感情色彩的例句后指出:“还有一些褒义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成贬义的,如‘东山再起’、‘雨后春笋’……”我们正在使用的一本2011年高考教辅书,在谈到“正确使用成语”“从色彩上辨析”“褒贬”时,有这样一段解说:…始作俑者’比喻……含贬义;‘东山再起’指……是褒义;……”  相似文献   

8.
人文知识     
《好同学》2003,(8)
始作俑者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  相似文献   

9.
【例题精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竞成为我们中国人一种奇怪的积习和癖好,也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相似文献   

10.
田勇 《甘肃教育》2011,(9):39-39
“耳提面命”是一个常见成语,也作“面命耳提”,意思是“形容恳切地教导”。对于这个成语的意思,人们一般不会有异议,而对于它的具体解释,很多人,甚至很多工具书的理解都不太妥当。  相似文献   

11.
师:请大家阅读短文《“始作俑者”辩诬》,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始作俑者”辩诬“始作俑者”一词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最早发明陪葬木偶的人,他没有子孙吧?’”显然,老夫子对以木偶陪葬极其不满,甚至顿足捶胸地诅咒发明这种东西的人断子绝孙。由此“始作俑者”被后世用来指称“带头做坏事的人”。但是,用木偶陪葬真是一件坏事吗?众所周知,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往往用活人殉葬。从有据可查的考古资料看,商代人殉制度就已盛行,此后历朝历代这种恶习绵延不绝。公元…  相似文献   

12.
“附赘悬疣”本是指人身上多余的肉瘤之类,也用以比喻多余无用之事物。“第一”这个序数词本身无所谓褒贬优劣,但却常常被人所逼充当附赘悬疣的角色。请看下面两种语境中的“第一”。 1.“第一个始作俑者” 这个作者不是第一个始作俑者,而是城市上层人中流行的一种漠视和歧  相似文献   

13.
<正>人之于物多有好恶之感,因而词语中有褒贬之义,成语也不例外。但褒贬色彩并非一成不变,有些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好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从成语感情色彩变化的历史看,历来由褒转贬者多,如"大放厥词""亦步亦趋" "明目张胆" "钩心斗角",原来都是褒义的。近来,一些贬义成语如,"趋之若鹜" "守株待兔" "一塌糊涂",也开始有转为中性乃至褒义的。"始作俑者"也可视为其中之一例。  相似文献   

14.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先例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与成语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鳖’来无恙”(补品),我有“一‘明’惊人”(明目器);你有“默默无‘蚊’”(驱蚊器),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有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然嫁给了…  相似文献   

15.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的"始作俑者"是常用成语之一,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对古代殉葬制度的不了解以及对这一成语产生背景、具体意义理解的偏差,都会造成成语的误用。正确使用语言,是保证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本文从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解释这一成语出现的背景,进而对错用现象进行纠正。以期对这一成语有全面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6.
易中天《品三国·力挽狂澜》:“建议刘备联合孙权的,是鲁肃;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的,也是鲁肃。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始作俑者,也是孙刘联盟的第一功人。”易先生的《品三国》深受读者欢迎,可惜这里的“始作俑者”用错了。类似的误用还有不少。《新闻晨报》一篇报道说:“内地大片的始作俑者张艺谋昨日在面对媒体记者时终于承认,大片不应该成中国电影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刘段肖 《学周刊C版》2014,(8):219-219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相似文献   

18.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第4小题是考查成语的题,题干是要求选出四句话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答案是D句中的“如数家珍”用错。而考试后有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C项中的成语“自惭形秽”也有问题。C句是:“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成语“自惭形秽”中已经有了“感到”的意思,句子中则又说“感到自惭形秽”,属语义重复,故是错用。  相似文献   

19.
韩延明 《学语文》2010,(4):53-53
往年,伴随着盛夏的到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误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就频频出现,这个成语就是“七月流火”。在此。笔者不惜笔墨,对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赘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准确理解这一成语,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20.
电视与语文     
应良利 《现代语文》2001,(10):20-20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其实,有许多成语也是如此,不可以“貌”取词,望生义,否则,将要贻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