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理念运用成语典故自编成语短剧,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了解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让学生查阅成语典故,自编成语短剧,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成语故事的编演过程中去掌握知识,同时也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二、教学设计1.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本课相关的成语故事,自编历史短剧。2.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述或历史短剧的表演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落实教学目标。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俗语、成语、谚语、名言、典故等,极富教育意义,但从哲学角度去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些说法不够严谨。下面就某些惯用语的片面性作一简单的归纳:一、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则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则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意识并不能代替物质,“画饼”与“望梅”并不能真正“充饥”和“止渴”。二、割裂内因和…  相似文献   

3.
魏艳霞 《成才之路》2009,(13):I0016-I0016
一、运用成语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成语典故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并作适当补充,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都很奏效。如讲“淝水之战”。在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单按课文陈述前秦以87万对东晋8万军队和双方队伍的组成,就不如补充一下“投鞭断流”的成语典故(前秦苻坚自以为天下无敌,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遭到大臣权翼的反对,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且东晋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怒气冲;中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兵士把马鞭扔进长江里。就能使江水断流。”)显得形象具体。而在讲战争经过时照本宣科就更呆板单调。如能补充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更显示出这次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成语故事略)。补充了这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情节讲活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又如讲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充分抓住“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讲深讲透,就能使课上得生动形象。前一个成语写他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为国建功。  相似文献   

4.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有丰富的成语典故文化资源。有关赵文化的成语典故是邯郸成语典故的主体和核心,邯郸成语典故以其高度精练的语言浓缩了赵文化的各方面的历史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有学者开始搜集成语典故,到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提出了“成语典故之乡”的概念。收入邯郸成语典故的根本原则,应看其典故内涵与邯郸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地城或邯郸人物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5.
一、利用成语,进行历史典故的教学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在成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理解这些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对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很有帮助。比如学习“叶公好龙”、“开天辟地”、“刻舟求剑”等成语,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古代的神话寓言。学习“望梅止渴”、“完壁归赵”、“闻鸡起舞”,“夜郎自大”等成语,又可使学生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学习“学而不厌”、“老骥伏枥”、“物换星移”等成语,还可使学生了解其原诗文,扩大阅读量。二、利用成语,进行文言实词、虚词  相似文献   

6.
开学第一天,就有数十名学生围在我的身旁,邀我讲小故事给他们听。我想来想去,总想不出个合适的故事,就讲几个成语典故给他们听。我先讲了一个“名落孙山”的成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注意力非常集中。讲完后,他们恍然大悟地叫了起来:“老师,要不是您讲故事给我们听,我们还以为是‘名落深山’呢!这回我们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名落孙山’了。”我又接连给他们讲了“打草惊蛇”、“五十步笑百步”和“一鼓作气”。同学们也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这几个成语,并说:  相似文献   

7.
陈丁芝 《教师》2008,(5):35-35
典故一般包括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成语两方面。《丈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援古以证今也。”又说:“举人事,以证义”,“引成辞,以明理”。所谓“事类”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典故”,所谓“人事”和“成辞”,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成语。写诗作文要不要引述典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证明,典故不只可以运用,更重要的是启示我们,  相似文献   

8.
“杞人忧天”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语出《列子&;#183;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比喻缺乏根据的和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因而被耻笑了几千年。我在哲学教学中就这个问题开展了一个“杞人之忧是不是庸人自扰”的思  相似文献   

9.
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赵地成语典故高度浓缩了赵文化的内涵、精神、特质和风格,是赵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本文从先秦赵国成语典故中选取了“安然无恙”、“董狐直笔”、“完璧归赵”、“刎颈之交”四个颇具典型意义且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成语典故作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临涣古镇成语典故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临涣最深沉、最悠久的文化符号。本文对临涣古镇成语典故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临涣古镇成语典故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HEX创意法的临涣古镇成语典故文创产品设计方法。以临涣古镇成语典故“鹤立鸡群”为例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实践,设计出“鹤立鸡群”茶具产品,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文创产品设计表达临涣古镇成语典故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汉语浓缩的精华,许多成语是由历史典故发展、演变而来的,同学们只有读一下原汁原味的历史典故,才能深刻理解历史成语的奥妙和精髓。下面笔者就介绍几个与"一"有关的历史成语。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各种形式,培养“说”的能力山西/米淑琴在近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对如何培养中学生说话能力进行了一点尝试:一、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首先,在每节课结束前,留出3~5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讲解他所知道的奇闻轶事,名人名言,成语典故,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3.
成语与熟语、成语与典故,如何理解,如何区别?文章结合实例,分析各种熟语的特点,分析了成语和典故的关系以及成语用典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邯郸成语典故的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足中国著名的成语典故之都,仅目前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条目就达数百条之多。大量的邯郸成语典故被人们所使用,诡朗了邯郸成语典故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也说明了邯郸成语典故蕴含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予以研究。本文拟就对邯郸成语典故的特点予以阐述,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一位同学默写成语时,错将“燃眉之急”中的“急”写成了“及”,我没有急于纠错,而是先请同学们想想“急”和“及”的意思有何不一样。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马上发现了“急”和“及”在这儿赋予这个成语的意思绝然不同。我又相机点拨:“许多成语(词语)都来自生活,只要我们多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不少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我国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把学历史和学成语典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自学能力等,具有一举几得的效益。学生只要备一本成语小词典即可。现以小学历史课本上册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1.布置学生以词典为工具,自学成语典故。我在  相似文献   

17.
邹平 《早期教育》2000,(1):37-37
幼儿在园一天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我随时随地抓住某一情境,让孩子学成语、用成语。例如上课时,我要求孩子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不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玩玩具、下楼梯时,我督促大家依次排队,不要“争先恐后”;吃饭时,我叮嘱孩子们“细嚼慢咽”,别“狼吞虎咽”;午觉中有孩子上厕所,我悄悄地告诉他们应“蹑手蹑脚”,不要影响别人……在每周一谈话活动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说一说星期天到哪里玩的,看见了什么?当幼儿说到“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玩的,看见了山和水……”我就教他们用成语“山青水秀”采表述,当幼儿说到“我玩得都不想回家了”,我就教他们“流连忘返”……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我教幼儿学会了好多成语。  相似文献   

18.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否则,以“貌”取词,望文生义,就会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9.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有人因“望文生义”或“孤陋寡闻”而误用。笔者所列高频误用成语80例,意在帮助人们规范使用语言之精华——成语。  相似文献   

20.
典故性成语的翻译与其所在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译语和原语的差异出发,指出文化起源在典故性成语翻译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典故性成语的来源和翻译予以总结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